■韩霄翠
三审制度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制度与规范,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机制。其中初审是决定书稿能否进入后续出版流程的关键审核环节,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防线。初审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形成的初审报告也是文字编辑进行编辑加工的“指导书”。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科技图书初审工作中的基本原则、方法、工作重点及初审报告的撰写进行梳理总结。
以选题申报单及出版合同为基本依据进行形式审核。责任编辑在收到书稿以后,首先应根据选题申报单与出版合同,对书名、作者署名方式、书稿篇幅、收稿时间等进行形式审核,确保其与选题及合同约定一致。其中要特别注意作者署名方式和书稿审读周期。
书稿篇幅严重超过合同约定,是科技类图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也最容易被编辑忽视。在选题策划时,确定了一本书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基本上就确定了这本书的内容篇幅,书稿篇幅严重超过合同约定,意味着图书制作成本提高、定价提升,势必会对后期的销售造成一定影响。遇到书稿字数大幅超标时,笔者建议将目录章节与先前商定的大纲进行对比,看一下具体内容哪些地方有增加,书稿增加的内容是否有必要,再根据情况与作者商议相应的解决方案。
掌握正确方法,做到事半功倍。责任编辑在进行初审时,既要能快速对书稿内容质量、学术价值、市场价值做出判断,又要能发现书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宏观辅文判断、中观重点审读、微观试加工三个层次的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点审查前后辅文。科技图书的辅文一般包括书名页、序、前言、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辅文是帮助读者理解和利用一本书的关键材料,也是责编初审审读的重点。其中,目录的审读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目录应体现所述内容主题词。其他辅文,如通过审查序、前言,了解书中相关研究内容是否获得过科技项目的支持,可以帮助判断书稿内容的科学价值;通过审查文后的参考文献,可以判断作者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同时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出版年份、一次文献的比例,判断书稿学术价值及原创性。
选取部分内容重点审读。要想对书稿质量进行全面的掌握,必须要对部分章节或内容进行重点审读。科技类图书中图、表、公式、结构式、名词术语等应该是审读重点。常见的问题有图表在正文中是否呼应、格式体例和序号是否统一、插图和表格英文是否翻译、图注的格式是否合理、复合单位采用指数形式还是分数形式、名词术语是否前后统一,等等。此外,对于化学相关专业,方程式与化学结构式是否规范,也是审查重点。如果这些问题比较多,就需要退回作者进行修改。另外,责编对这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助于提出详细、具体的加工要求,指导文字编辑更好地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书稿加工质量。
抽取代表性章节试加工。在把书稿交给文字编辑之前,责任编辑一定要对代表性章节(几十页)进行试加工,只有通过细致的编辑加工,才能够准确掌握书稿的文字质量和加工难度。尤其对于引进版权图书,试加工非常重要,如果是多人参与翻译的书稿,还要对每个人负责的章节分别选取一部分进行试加工,了解翻译质量和语言风格。责编试加工时,也可以对格式、体例进行规范,供文字编辑后续参考。
形成初审报告,给出明确处理意见。通过对书稿多维度审读,责任编辑最终要给出初审意见,形成初审报告。各出版社对于初审审读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根据笔者所在出版社要求及工作经验,初审报告至少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书稿整体情况介绍,包括组稿过程、作者、书稿篇幅等。对于与合同或选题报告有差异的,在审稿报告中需要进行说明并给出处理办法。
从内容、结构、文字三方面对书稿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包括:内容上的创新性、与同类图书相比主要特色、书稿整体质量、出版后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预测等。从而给出退稿、退改、收稿的结论。不论是退改还是收稿,责任编辑都要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也是初审报告的重点。
如果把图书的整个出版流程看作一个质量保障体系的话,一旦初审工作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书稿“开绿灯”,后续环节无论做多少工作,也很难保证书稿符合质量要求。从这一点来说,初审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出版物最终的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