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怡
2025年8月,中国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入选《奇迹世界:纪念伟大的儿童文学经典》辞典。
该辞典收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共75部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经典,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至今,近200年历史。
主编丹尼尔·哈恩,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获得者,曾担任英国翻译家协会主席,著作有《牛津儿童文学指南》等。此书由国际顶尖评论家和儿童文学专家团队编撰,成员包括两任国际儿童文学学会主席约翰·史蒂芬斯教授和金伯利·雷诺兹教授,还有著名学者及作家约翰·萨瑟兰、彼得·亨特、埃琳娜·谢泼德、艾莉森·弗拉德、米歇尔·史密斯、尼克·塔克、乔恩·休斯及埃米莉·莱斯布里奇等。他们的选择具有学术风向标意义。正如史蒂芬斯教授所言:“真正的经典能同时扎根于本土土壤和人类共通的童心,《青铜葵花》做到了这一点。”该词条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学者和翻译家徐德荣教授撰写。
该书由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Elwin Street Productions Limited策划,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家具有高度学术性和权威性的知名出版机构。
书中收录的经典包括《海的女儿》《爱丽丝梦游仙境》《小妇人》《苦儿流浪记》《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金银岛》《绿野仙踪》《绿山墙的安妮》《秘密花园》《彼得·潘》《柳林风声》《秘密花园》《小熊维尼》《霍比特人》《小王子》《长袜子皮皮》《夏洛的网》等。《青铜葵花》进入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行列,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受到世界广泛欢迎,并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
当曹文轩在2005年写下《青铜葵花》最后一个句点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发生在中国特殊年代乡村的故事,会在未来20年开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奇幻之旅。2015年,英国笔会·品特奖评委会在授奖词中写道:“曹文轩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与爱的普遍故事。”2017年,当《青铜葵花》英文版同时入选《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出版商周刊》三大权威书单时,美国书评人注意到这部小说在中国乡村叙事中,“蕴含着超越地域的坚韧与希望”。截至2025年8月,作品已被译为26种语言,出版36个版本,从英、法、德、日、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各大语种,到斯瓦希里文、僧伽罗文,不同肤色的孩子们读着同一个关于芦花鞋和冰项链的故事。
梳理《青铜葵花》的获奖轨迹,可以清晰看到一条从华语圈走向世界的路径。2005年至2007年,作品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最佳作品奖等华语重要奖项;2015年开始,它陆续斩获英国笔会·品特奖、麦石翻译奖等国际荣誉;2017年更成为罕见的包揽美国三大媒体年度图书榜的中国作品。至今,它已获得28项国内外奖项,其中国际奖项17项,国内奖项11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际奖项涵盖了文学价值、翻译质量、青少年教育等多个维度。美国弗里曼图书奖看重其“对亚洲文化的深刻呈现”;英国麦石奖表彰译者汪海岚“在语言转换中保留了中文的诗意”;而入选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书单,则证明它已成为英语世界的教育资源。这种多维度的认可,表明《青铜葵花》不仅被当作“中国的故事”,更被视为“属于全人类的童年叙事”。
《青铜葵花》的世界之旅不止于纸质书。2018年,改编儿童剧获江苏省文华大奖;2025年7月,俄罗斯国际电影节将最佳摄影奖授予陈坤厚导演的同名电影——这个关于中国乡村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再次打动观众。
《青铜葵花》的全球接受史,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珍贵启示。它没有刻意迎合西方视角,而是坚持纯粹的中国叙事——故事里有真实的历史、地道的乡村生活、含蓄的情感表达。但恰恰是这种“在地性”,反而让国际读者共情。曹文轩在后记《美丽的痛苦》中写道:“人类历史从来不能摆脱苦难,重要的是面对苦难的姿态。”这种哲学思考超越了文化边界。
全球化的今天,儿童文学正面临同质化危机,《青铜葵花》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去掉文化特色的“通用故事”,而是用独特美学讲述的人类共通情感。那个站在草垛上呼唤“葵花”的哑巴少年,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20年过去,《青铜葵花》已从江苏乡村走向世界。它的旅程印证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文学从来不会被语言或国界禁锢。当青铜终于开口说话的时刻,中国儿童文学也完成了一次美丽的发声——不是用迎合的姿态,而是以自己独有的诗意与坚韧。在这个意义上,《青铜葵花》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它留下的足迹,将继续指引中国故事的世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