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眉师娘(青年作家)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9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展览中设有“网络文学优秀作品联展”的环节,19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参展。在64部免费开放的抗战题材网络小说中,包括阅文集团的9部。记者采访了其中《云去山如画》的作者眉师娘。
□为什么会想要创作《云去山如画》这部作品?
■首先我本人对美术比较感兴趣,国立艺专的师生很多都是我喜欢的画家,像吴大羽、林风眠、朱德群等等。其次是西泠印社和国立艺专遗址,都离我的母校浙大附中不远,加上我爷爷是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前身就是国立艺专)雕塑系毕业的,我经常会听他说起国立艺专的事情,印象很深,一直就有把它写成一部小说的想法。
从创作题材的选择来说,现在有很多文学或者影视作品,关注点都放在西南联大,其实在当时,同样辗转上千里、历经磨难的还有其他很多大学,却鲜少有人去写他们,像杭州的浙大和国立艺专,上海的几所大学,他们都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内迁,为这个国家保留了文脉。国立艺专的师生,在当时可以说只是一所很不起眼的小学校,后来却撑起了中国艺术的大半边天,如果没有这次迁徙,至少中国的美术史必须改写,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你如何借助文学创作来回望、呈现这段历史?
■抗战对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国人来说,是一个灾难,也是一个考验,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在那个时候高度重叠,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也都面临着选择的困难。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不仅是人间的炼狱,还是善恶的筛选器和人性的熔炉,在此之间的每个普通人,都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和选择。这对写作者来说,是个挖掘不尽的“富矿”。我之后肯定还会写类似的作品,甚至会去写在“歹土”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如果历史学是从大处着眼,做宏大叙事,我觉得文学就应该从这些细微处,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呈现这段历史。
□创作时如何权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这确实是个难题,需要在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在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还原当时历史氛围的情况下创作,尽量采取实的虚写,而不是虚的写实。
□写作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一个是文字资料的准备,关于国立艺专的历史,已经出版的书籍并不多,大量校友的回忆文章和同学录等等,都只是作为原始文献被保存着,并没有公开出版,哪怕网上也很难找到。所幸的是我认识杭州图书馆和中国美院图书馆的两位长辈,他们不辞辛苦,帮我复印邮寄了很多资料,我要谢谢他们。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西泠印社的两位裱画师,我有亲戚原来就从事书画的装裱工作,我对这一行有所了解,但要写书的时候,还需要了解更多的细节。这位亲戚年事已高,现在已经干不动装裱的活,我又在海外,一直没有回国,他可以说是用微信语音,一段一段,把整个装裱和书画修复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其中的难点,都向我叙述了一遍,我也要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