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戈(海燕出版社副社长)
网络文学在历经玄幻武侠的热潮后,正迎来现实题材创作的黄金时代。当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如何在贴近生活的同时避免同质化,成为网络文学创作者面临的核心命题。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文化节目的破圈现象,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而网络文学作家麦苏的《寰宇之夜》则以独特的“幕后视角”,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为现实题材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麦苏近年来深耕现实题材领域,从《荣耀之上》的城市救援到《生命之巅》的医疗救护,始终坚持“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创作理念,其作品《生命之巅》更成为中国作协“阅评计划”推出后研讨的首部范例,彰显了主流文学界对其创作成就的认可。《寰宇之夜》作为麦苏的新作,通过电视台文化节目的制作历程,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现代转译机制的文学解构,其主题视角、人物设计与叙事伦理的创新实践,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本价值。
主题视角的考古学转向
从文化展演到生产过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热点,但多数作品仍停留在对文化展演成果的表层呈现。麦苏在《寰宇之夜》中实现的首要突破,是将叙事焦点从光彩照人的节目前台转向鲜为人知的幕后制作,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产考古学”叙事视角。这种视角创新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之上——从《刺猬小姐向前冲》中刺绣技艺的当代传承,到《我的黄河我的城》里郑州70年变迁的历史书写,麦苏始终擅长在具体的行业实践中挖掘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
《寰宇之夜》的叙事主线围绕留学归国的青年制作人沈妍和参与《寰宇之夜》晚会的筹备过程展开,作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分解为三个相互交织的实践维度。在历史考据层面,小说细致描写了团队为还原唐代乐舞服饰所作的文献调研,从《唐六典》的服饰记载到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纹样分析,这些专业细节的呈现既源于麦苏一贯的创作严谨性(如她为《荣耀之上》曾在消防救援局“蹲点”3个月),也使文化传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劳动。技术适配维度则聚焦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介的融合难题,沈妍和团队尝试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韩熙载夜宴图》时遇到的光影误差,以及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调整节目节奏,这些情节真实反映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博弈。而市场博弈维度通过电视台内部对节目收视率的争论,揭示了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的永恒张力,李明理导演坚持“流量至上”与赵清梦导演坚守“美学纯粹”的理念冲突,实则是文化传播现代性困境的文学投射。
这种“过程性叙事”相较于同类作品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需要“老树开新花”的智慧,但多数创作仅停留在对“花开”瞬间的赞叹,而《寰宇之夜》则深入“培土、浇水、修剪”的全过程。小说中沈妍和团队解决古乐复原时的音准争议、平衡学术顾问与观众口味的意见冲突等情节,展现的正是文化传承中最具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过程。正如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李强评价麦苏作品时所言,其擅长“挖掘日常中的细腻,讲述平凡中的伟大”,这种叙事策略使《寰宇之夜》超越了普通职场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记录文化传播者精神图谱的行业史诗。
值得注意的是,麦苏将文化生产过程置于当代职场语境中展开,使宏大的文化主题获得了扎实的现实依托。小说开篇沈妍和遭遇的职场冷遇、跳槽转岗的波折,以及与孟行辰的情感发展,这些生活化情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更构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性场域”。当沈妍和用短视频思维重新包装古籍修复过程时,当赵清梦导演为坚持传统唱腔与投资方据理力争时,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艰辛,更是新一代文化工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精神成长。这种将文化主题嵌入职场叙事的写法,既保持了网络文学的阅读快感,又实现了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功能,堪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人物设计的辩证法
传统守成与现代创新的对话
网络文学的人物塑造往往面临“类型化”与“扁平化”的困境,而麦苏在《寰宇之夜》中构建的人物谱系,则通过价值观的辩证冲突与成长弧光的细腻刻画,实现了现实题材人物塑造的突破。作者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特色——“专注于塑造网文中不常见的女性身份”,将沈妍和这一核心人物置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叉口上,通过多重身份的叠加与碰撞,构建出立体饱满的新时代文化传播者形象。
沈妍和的人物设计体现了精妙的文化辩证法。作为自幼修习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她身上承载着古典美学的基因;而奥地利的留学经历又使她掌握了现代传媒的前沿技能,这种双重文化资本使她能够自如穿梭于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之间。小说中沈妍和提出的“数字考古”概念——用3D建模技术还原唐代乐舞场景,正是这种双重素养的创造性转化。麦苏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完美的“文化超人”,而是细致描写了其成长阵痛:初入职场时因坚持传统审美与团队产生的隔阂,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广传统文化时遭遇的质疑,这些情节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正如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翟羽佳评价麦苏作品时指出的,其主人公往往在专业实践中完成“成长与自我和解”,沈妍和从最初的理想主义到最终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这一成长过程恰是当代文化传承者精神轨迹的文学投射。
在沈妍和之外,麦苏精心构建了一组具有象征意义的配角群像,形成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多维对话。赵清梦与李明理构成的价值观对立最为典型:前者作为老一辈文化从业者,坚守“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美学追求,即使面临资金短缺也拒绝向流量妥协;后者则代表着传媒工业化时代的流量逻辑,将文化节目视为“注意力商品”,主张“内容让位于营销”。这种对立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分,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双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李明理对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在节目推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赵清梦的艺术坚持则保证了节目的文化品格。小说通过沈妍和的跳槽经历,使读者直观感受到两种创作理念的碰撞,这种“非对抗性对比”的写法,避免了人物塑造的脸谱化,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生态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职场群像的塑造同样体现了麦苏的创作功力。功利化的白思年、实干派的孟行辰、老派严谨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共同构成了电视台职场的“微缩社会”。其中白思年的形象具有特殊现实意义,她因嫉妒沈妍和而屡次设绊,为转正挤走同事的行为,既引发读者的道德批判,又因其真实可感的职场生态描写引发共鸣。麦苏没有简单否定这一角色,而是通过她的最终结局——“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讽刺性收尾,传递出“脚踏实地方得始终”的价值观。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网络文学“爽文”的道德慰藉功能,又避免了简单化的道德评判,实现了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平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品中的女性群像塑造。沈妍和的职场成长、赵清梦的艺术坚守,以及同事杜亚飞的转变和进步等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女性文化工作者的多元图谱。这延续了麦苏在《荣耀之上》《归时舒云化春雪》等作品中的创作特色,即“展现女性个体在追求幸福道路上勇往直前、独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不同于传统网络文学中女性角色的“恋爱脑”设定,《寰宇之夜》的女性角色首先以专业能力确立自身价值:沈妍和的节目创意、赵清梦的导演才华、沈行行的艺术设计,这些专业领域的闪光点使女性形象摆脱了附属地位,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当沈妍和与赵清梦为解决唐代乐舞的复原争议彻夜查阅文献时,当她们顶住压力坚持传统唱腔的艺术完整性时,读者看到的是新一代知识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建构。
人物关系的设置则巧妙服务于主题表达。沈妍和与孟行辰的感情线并非简单的职场风流韵事,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的隐喻性对话。孟行辰作为青年企业家,代表着市场化力量对文化传播的介入,他与沈妍和从最初的理念冲突到最终的理解支持,折射出文化与资本从对立到融合的可能性。而沈妍和与父母关系的改善,则暗喻着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困境与解决之道。这些人物关系的设置,使小说的文化主题获得了情感载体,也使职场叙事具有了情感温度,实现了“职场实际与心灵世界的同步构建”。
叙事伦理的平衡术
专业深度与阅读快感的统一
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常面临两难困境:过于追求专业性可能丧失阅读快感,而一味迎合娱乐需求又会削弱现实深度。麦苏在《寰宇之夜》中展现的叙事伦理,则通过精妙的平衡术,实现了专业深度与阅读快感的有机统一。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内容选择与形式表达的关系处理上,更反映在作者对网络文学特性与文学价值的深刻理解——正如她在创作转型时所思考的,“网络文学不应只有一种面貌”。
《寰宇之夜》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对网络文学“节奏美学”的精准把握。小说以沈妍和的职场成长为主线,按照“初入职场受挫—跳槽新团队—筹备节目—解决危机—最终成功”的经典叙事弧光展开,每个阶段都设置了恰到好处的戏剧冲突与情感高潮。沈妍和遭遇的职场冷暴力、节目创意被剽窃、技术实现遇阻等危机,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保持了网络文学特有的阅读吸引力。同时,作者巧妙地将文化传播的专业知识融入情节发展,使读者在跟随主人公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当沈妍和用“数字孪生”技术解决古建筑虚拟展示难题时,当团队通过《营造法式》考证舞台建筑形制时,专业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明文字,而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这种“知识叙事化”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
专业细节的呈现方式则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智慧。为保证文化节目制作描写的真实性,麦苏显然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这种创作态度延续了她为《荣耀之上》“给每个人物写小传”的严谨作风。但作者并未将这些专业素材直接堆砌,而是转化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元素。如唐代乐舞的复原过程被处理为团队成员的学术争论,古籍修复的专业知识通过沈妍和与修复师的对话自然呈现,这些处理既保证了专业内容的准确性,又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对电视台工作流程的细致描写:节目立项的论证会、预算审批的波折、与技术部门的协调、应对上级检查的准备等,这些鲜为人知的职场细节构成了极具特色的“行业剧”元素,使文化传播的宏大主题获得了扎实的现实依托。
叙事视角的灵活切换则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小说主要采用沈妍和的限制性第三人称视角,使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在关键情节处,作者会适时转换视角,如通过赵清梦的回忆展现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从技术总监的角度呈现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技术难题,这种“多声部共振”的叙事方式,使文化传播的复杂过程获得了多维度呈现。当不同视角聚焦于同一文化事件时,如对传统唱腔是否需要现代化改编的争论,读者能够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种叙事方式培养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超越了简单的是非判断。
《寰宇之夜》最值得称道的叙事成就,是实现了“爽文机制”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网络文学读者期待的“逆袭”“打脸”等情节元素在小说中并未缺席:沈妍和用实力回应质疑者,白思年的算计最终自食恶果,这些情节满足了读者的情感期待。但作者将这些元素纳入现实逻辑框架,沈妍和的成功不是依靠金手指或奇遇,而是源于扎实的专业积累与不懈努力;对手的失败也不是简单的情节需要,而是其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处理使作品既保持了网络文学的阅读快感,又传递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实现了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统一。正如李玮评价麦苏作品时所言,其成功在于“将‘好故事’融入现实生活,成就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独特书写”。
文化传播的文学建构
网络文学的现实使命
《寰宇之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创新,更在于它探索了网络文学参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麦苏通过这部作品证明,网络文学完全可以超越娱乐消遣的局限,成为记录时代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小说对文化传播过程的文学解构,对文化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细腻描摹,以及对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一份独特的“文化传播文学报告”。
作品对文化传播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寰宇之夜》通过《寰宇之夜》晚会的筹备过程,展现了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完整链条:从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到艺术形式的创新改编,再到传播渠道的选择适配,最后到受众反馈的收集处理。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与突破,都折射出文化传播的复杂规律。当沈妍和团队为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观赏性而反复调整节目方案时,当他们尝试用弹幕互动增强观众参与感时,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目的诞生过程,更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艰难探索。这种探索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停留在形式模仿,而应深入其精神内核,并找到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有效方式。
《寰宇之夜》同时构建了文化传播者的精神史诗。在流量至上的传媒环境中,麦苏通过塑造赵清梦、沈妍和等人物形象,推出了一批坚守文化理想的“精神贵族”。赵清梦导演即使面临停播危机也拒绝迎合低俗趣味,沈妍和放弃高薪工作投身文化事业,这些选择背后是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坚守。小说特别强调这种坚守的代际传承:赵清梦对传统的执着影响了沈妍和,而沈妍和的创新精神又感染了团队中的年轻成员,这种“薪尽火传”的精神链条,恰是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在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当下,这样的形象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它提醒读者,真正的文化传播不仅需要技巧与方法,更需要情怀与坚守。
作品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创新启示同样值得关注。《寰宇之夜》证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完全可以摆脱“悬浮感”,通过扎实的行业描写与专业细节,构建出真实可信的现实图景。麦苏的创作实践——从《荣耀之上》的消防救援到《生命之巅》的医疗救护,再到《寰宇之夜》的文化传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行业现实题材”创作路径。这种路径的核心经验在于:深入行业肌理,挖掘专业价值,展现平凡从业者的精神世界。当网络文学能够真正扎根现实土壤,表现各行各业的精神风貌时,其现实影响力与文学价值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
作为河南省网络文学的带头人,麦苏在《寰宇之夜》中延续了“结合中原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创作特色,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小说中对中原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如豫剧唱腔的现代改编、龙门石窟艺术的数字呈现等,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渠道。这种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网络文学的做法,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又扩大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范围,为网络文学服务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寰宇之夜》的成功创作印证了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推出“阅评计划”,正是为了“发现和推介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让全社会了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能代表网络文学创作水平的优秀作品”。《寰宇之夜》通过其主题创新、人物塑造与叙事艺术的全面突破,证明网络文学完全可以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承担起“记录时代、书写人民”的文学使命。当网络文学能够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价值熔铸为生动的文学叙事时,它不仅是大众娱乐的载体,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寰宇之夜》以其独特的幕后视角、辩证的人物塑造与平衡的叙事伦理,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麦苏的创作实践证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完全可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传承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精彩的职场故事,更在于它探索了网络文学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寰宇之夜》的创新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它预示着网络文学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