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芳
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征程中,破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既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关切,也是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王世忠教授领衔完成的著作《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度回应。该书以宏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实证根基和鲜明的本土意识,构建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该书既有历史纵深的梳理,又有跨学科的理论创新,更有扎实的实证分析,为破解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彰显了“扎根中国、面向未来”的学术自觉。
多学科整合的本土化理论建构
该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强烈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创新。面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目标,创新性地凝练出“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发展时序性”与“发展空间性”、“人的发展”与“物的投入”、“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四对核心范畴,为理解中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提供了多维度的概念透镜。
该书的核心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整合性”观点,将区域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与经费的物质性、均衡发展阶段的时序性与空间的协调性,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机制三者有机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这一框架既立足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的现实国情,又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
全书贯穿“整合性”方法论,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均衡发展”理论框架。强调融合民族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多学科视角,实现对“均衡发展”内涵的立体阐释,推动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自觉”的范式转型。
深耕田野的系统性实证研究
理论的厚度源于实证的深度。王世忠教授团队长期深耕于基础教育研究领域,该书的实证研究为结论提供了坚实支撑。团队秉持“扎根中国大地,寄情田野”的精神,足迹遍布边疆、海岛、民族聚居区及“三区三州”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种“身入”且“心至”的调研,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与问题的鲜活性。
实证部分构建了“水平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校际差异分析—县域政策执行分析—经费效率分析—教育成本分析—数字化赋能分析”的立体框架,采用“全国观照—省域比较—县域个案—校际差异”的研究路径,聚焦重点难点区域,选取西部8省区、武陵山片区以及湖北省巴东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样本,深入剖析了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群体差异及结构差异的表现特征与生成逻辑。特别是运用地理空间视角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直观揭示了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与效率问题。
观照历史与现实的路径创新
历史镜像蕴藏着启迪现实的智慧。该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历史脉络,为理解当下政策逻辑和未来发展走向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揭示了教育均衡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深层关联。
在现实观照层面,该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创新。在政策支撑方面,其提出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动力机制分析、制度创新建议以及精准的政策设计,为各级政府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决策参考。在战略服务方面,该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如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体现了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担当。其关于发挥教育减贫功能、加大对薄弱地区扶持力度的论述,直指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核心关切。在价值引领方面,全书始终立足于“教育的人民立场”,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中心,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价值追求。
该书以“四新”(理念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新)、“三精”(团队协作、学风严谨、成果精品)、“二实”(调研深入、数据翔实)为追求,成功实现从西方理论移植到本土话语原创的理论跨越,从经验问题回应到理论体系构建的范式跨越,从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深度整合的方法跨越。该书不仅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图景,更以其立足国情、扎根实践、观照历史的中国气派,为建设中国自主的民族学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了重要力量。其探索的“中国道路”及其蕴含的智慧,对于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