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优良的作风学风犹如科技创新的“生命线”,是决定创新高度的“精神密码”。为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作风学风中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于2025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生动讲述了发生在100位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315个优良作风学风故事,重现我国科学家“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简朴励行、修身齐家”的精神图谱,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建设提供“源头活水”。笔者聚焦“淡泊名利篇”,以青年视角体悟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精神传承:科学家先辈淡泊名利之“人格化石”
该篇章以翔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15位科学家前辈的往事,从中我们能够深刻感触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点滴生活中展现出“甘为人梯、不计名利”的优良品质,能够真切体悟我国科技界的精神谱系建设之传承。先有王应睐先生拒美回国,在项目署名报奖时仅称:“我只是一名组织者,我不是研究者”,后有杨承宗拒法高额年薪,耗尽心血数月奔波带回13个装满科研设备资料的行李箱;先有何泽慧女士、邹元爔先生追求简约低调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朴素简单,后有吴征镒先生、施雅风先生坚守初心,大公无私,从未因自己身居要职而特殊化,反而秉持“服务人民”的纯粹信念,奉献于集体、祖国……数十位老一辈科学家以己身之选择生动叙述着“低调朴素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而不取虚名”的人格光辉。纵览其事迹与经历,于细微处可见宏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事业飞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更是由于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舍“小我”成“大我”的奉献本色。挖掘复现这些弥足珍贵的故事,不仅是对老一辈科学家高尚品德的延续传播,更是对我国科研生态精神根基的巩固与传承。
学风铸魂:淡泊名利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文化基石
书中对多位先辈的事迹描述极为细腻,平叙的同时摘录与其亲友的访谈内容以辅助叙述。李国平教诲其子:“做学问要不怕受穷、耐住寂寞、不为名利所困。”同时提携后生清新学风,其精神财富通过家风世代传承。杨承宗的幼子回忆中提及:“父亲把国外的钱都用来买仪器,卖掉自身心爱之物补贴家用。”简朴励行,修身齐家。其清正廉洁之风早已深刻影响同事学生。书中多位科学家的事迹中尽显其精神品质铸造后学风气,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淡泊明志从来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治学研究的纯粹极致专注,是对家国事业的高度负责。前辈们的精神照耀至今,难道我们还能继续对学术造假、论资排辈、名利异化旁观无措,保持冷漠吗?名利的本质是社会评价体系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当代科研人员唯有重视内在价值,坚持做事出于本心方能真正将淡泊明志内化于心,方能建设良好作风、学风,为我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巩固文化基石。
现实叩问:当代学术生态功利化与青年培养
揆诸今日,学术科研生态仍存有学术不端、急功近利、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先辈们鲜活的事迹宛如与年轻的科研人进行着代际对话:当王大珩为了祖国未来放弃博士学位时,你我是否能将精致利己主义搁置不顾?当夏培肃、王祖望坚持先人后己,坚守署名原则时,你我是否能清醒认知治学研究之本质?对历史的回望牵引着对当下的反思,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苦功夫,是摒弃拜金主义,静心笃志。正如王绶琯先生所言:“真正的治学之道在于求知而非物欲”。阅毕此书相信广大青年科研群体定将叩问本心,坚守初心,深耕大地,无问西东。作风学风的建设体系需在实践、制度层面全方位构建,该书启迪我们建立“精神—制度”转化机制,同时可将对应内容纳入高校思政与科研伦理课程。
叙事创新:史料价值与传播力的双重突破
该书的出版对当今社会具有历史纪念与教育传播的双重重要意义。其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仅“淡泊名利”一个篇章便从人物个人生活、家庭家风及建设贡献等多视角展开叙述,文风缜密明澈,其中90%故事首次公开,细节真实,同时在形式上图文并茂,以工作照与手迹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对当今社会以深刻启迪省思,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小事成就大师,小节铸就大义。书中这些不为人知的点滴小事,汇聚成了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树立起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标杆,书写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华章,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它将指导我们青年一代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