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朱 芳. 文化出海对出版“走出去”融合创新的启示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8-15(06).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出海对出版“走出去”融合创新的启示

  ■ 朱 芳

  2025年开启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一只薄荷色LABUBU在永乐春季拍卖会上以108万元成交,创下潮玩单品拍卖新纪录。中国网络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在海外刮起强劲的“中国风”,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出海进入新纪元的生动写照。这种“反差”也引发业界对出版业“走出去”融合创新路径的思考。

  中国文化出海进入新纪元。当前全球文化贸易格局正在重构,数字内容产品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导形态。《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TGA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锦盒、经典敦煌DIY手摇音乐盒等被遴选为新春礼盒,送到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传播载体的变化,更体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

  出版“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文化转换的双重脱节。对外出版面临的首先是内容转译的脱节。当前出版物普遍存在话语体系隔阂,一些出版物仍采用“政策解读+成就罗列”的结构,仍保持着单向化的叙事模式。其次是审美代际的脱节。LABUBU通过交互设计获得全球青年追捧,而出版业对Z世代“视觉优先、情绪价值”的需求响应明显滞后。

  数字技术应用滞后。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游戏《黑神话:悟空》实现了哲学概念的精准转译。而图书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速,但在中国文化类选题上,专业语料库建设滞后,素材文本训练不足,AI翻译处理文化类内容的准确率较通用文本低,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对外翻译中出现文化意象流失的问题。

  产业链协同联动不足。出版社普遍缺乏全链条运营能力,相较于潮玩企业的完整产业链,出版业呈现三个结构性缺陷。一是IP开发缺乏总体设计和统一策划,碎片化现象突出;二是与图书配套的文创衍生品开发率不足;三是跨界合作严重缺失,缺少与潮玩企业的联动发力,难以形成文化传播的协同效应,导致市场渗透率不足。

  文化出海成功经验启示

  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表达。《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将中国哲学重构为青年成长叙事,在跨文化语境中引发深度共鸣,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潜移默化传递。

  技术赋能的创新性发展与效能提升。数字技术赋能是《黑神话:悟空》成功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重构内容生产传播链条,微短剧出海依托“AI剧本生成—智能翻译—算法推送”的全链路系统,大幅提升翻译效率。

  IP产业生态的协同联动与传播升维。泡泡玛特打造的“IP开发—影视联动—社群运营”生态链,旗下产品LABUBU为其海外营收作出巨大贡献。文化产品一旦找准具备情绪价值的文化IP,推动产品的全形态开发和全产业链联动,不仅能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还能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文化IP为核心的融合创新路径

  出版业应该学习借鉴成功出海的文化产品的共性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不断开拓思路。尤其是对外出版,更应注重构建跨文化叙事框架,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全球共通的价值表达中——不是“我说你听”,而是“你我共创”,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创新中国文化转译体系和全球叙事模式。对外出版的重要环节是翻译,可建立“金字塔模型”的三级转译体系。一是基础层,亟须建立数据信息庞大的、通用类的“中华文化核心术语库”,并依据全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实施分级管理。二是中间层,需要对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念进行叙事框架转换,采用“中国概念海外本土表达”策略,以提升目标受众对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三是顶层,通过增设互动配套产品、开发与读者共创产品、收藏限量编号版本等情感交互方式,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增强全球目标受众黏性,扩大发行销售覆盖面和复购回购率。

  构建智能技术协同驱动的出版生态。针对出版业数字技术应用滞后现状,下一步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驱动的新型生产体系和生态,而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则是破局利刃。一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以推动出版生产革命。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将趋向于“AI+编辑/作者”的人机协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AI高速梳理全球热点,预测并生成文化类选题,并对出版后的全球化推广运营作出规划。还可以开发智能翻译引擎,以专业术语库为基石,在文化转译中进行知识建模和语料训练,将文化转译从经验层面提升至算法层面。另一方面,AI擅长高速处理信息和执行重复性任务,而人类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审美和价值判断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在内容创作上应该更多地利用AI进行头脑风暴、资料搜集整理,生产者则应将精力投入创作,在质量和导向管控上强化“AI+人工”协同审核,提升编审校对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出版物网络版权。区块链技术不仅是防伪手段,更是新型产权关系,它使“创作即确权”成为可能,当版权交易成本趋近于零时,文化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

  打造文化IP的全产业链矩阵和价值全球化。打造纵横双向的IP产业链、实现全球本土化运营是破解出版业IP开发碎片化困局之道。纵向开发应该建立“内容内核—表达形式—沉浸体验”三级体系:选择中国优秀文化经典IP,以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形成全形态出版物的基础载体,开发文创周边、数字藏品等增值产品,通过AR图书、元宇宙展览等提升体验维度,从而形成IP全产业链开发。横向开发则应该创建“出版+”生态体系,打通各形态媒介的连接,以影视剧本创作带动影视出版联动,以设定集带动游戏出版共生,以“典籍溯源之旅”带动文旅出版融合。在形成全产业链的同时,还要提升全球本土化营运能力,建立区域响应机制,依据目标市场对中华文化的需求热点,动态调整“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投放比例。 

  完善支撑保障出版融合发展的配套制度。对外出版的融合发展还受困于制度供给的结构性缺失,亟须通过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来提供保障。在法律法规层面,要加快完善适应数字时代的版权立法,修订配套法规,增加数字版权跨境传播与保护相关内容,明确网络环境下的权利归属认定标准、侵权责任划分规则及跨境维权协作机制等。在政策制度层面,加大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对融合项目的倾斜支持,可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中增设“中华文化核心术语AI转译库”建设专项,采用“基础研究资助+技术应用补贴+市场转化奖励”的三级体系,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评审和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设立对外出版融合创新试验区,制定《文化出版物跨境传播标准》等,重点规范内容生产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语义交互协议、版权区块链的跨链互认机制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政策激励的弹性引导、技术标准的协同治理三维联动,为出版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培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数字时代的对外出版机构需要重新定义人才能力,应以跨文化转化能力为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首先是中华文化符号的深层解码与再编码能力,要了解东方文化的意象系统与西方接受的认知框架,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完成叙事重构;其次是数字叙事能力,这是实现技术赋能的基础,出版人需超越传统文本生产的线性思维,掌握多模态叙事的话语体系,将技术工具升级为叙事算法;最后是产业协同能力,出版人在全球化出版生态中,既要熟悉IP全产业链开发流程,也要掌握跨界融合协同管理。这种能力重构的本质,是出版人从“内容工匠”向“文化架构师”的转型,这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出版业文化出海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面对文化出海的新机遇,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加快从“内容供应”到“文化生态构建”的转型速度,用技术创新拥抱文化内核,将中华优秀文化赋予现代表达,为中国故事找到世界语言,让中华文化通过纸页与字节的共振,跨越山海,实现文明对话的深层次抵达。这样的对外出版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出海的创新引擎,在数字文明时代谱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上海书展现场
   第03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4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产业观察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专版
   第10版:出版报道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分销新视野/创新营销人
   第13版:精品精荐
   第14版:访谈
   第15版:精品精荐
   第16版:精品精荐
   第17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18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19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0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广告
   第21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广告
   第22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3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4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广告
   第25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广告
   第26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7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8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29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综合
   第30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31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
   第32版:2025南国书香节专刊/广告
   第33版:中缝
   第34版:中缝
构建服务“五育并举”的教育出版新范式
文化出海对出版“走出去”融合创新的启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产业观察06文化出海对出版“走出去”融合创新的启示 2025-08-15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