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旭东
梅杰、吴翔宇主编的《儿童文学》, 2024年6月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篇,各篇下设若干章:儿童文学原理篇——本质论、发生论、创作论、读者论、艺术论、母题论;儿童文学历史篇——中国儿童文学简史、世界(外国)儿童文学简史、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简史、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简史;儿童文学文体篇——韵文体、幻想体、叙事体、散文体、多媒体、科学体;儿童文学教育篇——儿童文学教育的概念及历史、儿童文学课程标准、儿童文学教学法。该教材篇章设置扼要明晰,逻辑严密,便于读者瞬间就能把握儿童文学学科的知识纲要,而展读之下,又见各章均细作文章,涵盖了儿童文学的基本要点及文本赏析,并衔接起了大学儿童文学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桥梁。该教材的体系建构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适用对象兼顾儿童文学教学与学术。教材扉页中的“本书教学资源”包括《儿童文学》教学大纲和配套课件,版式简约精美,提炼了重要的知识点;各章正文之前设有本章概要、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与高校的教案设计大致吻合,为《儿童文学》任课教师备课提供了参考。各章正文之后设有本章小结、推荐阅读、本章自测(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题型涵盖了客观知识题与理解应用题),如上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思路,扩展课外研读资料,并能自测学习效果。正文内容既有作品原文节选及论析,也有饱含深度认知的理论表述,适用于初学者由浅入深地学习。该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厘清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童话与幻想小说的异同;二是正文、脚注、推荐阅读等处出现的参考书目,堪称优中选优,保证了读者的阅读质量,我本人也是记录了该教材中提及的很多重要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以备日后阅读。
第二,学科范畴呈现交叉与守正的新文科气象。梅杰、吴翔宇主编的《儿童文学》是王本朝主编丛书“新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王本朝在“总序”中从学科维度、历史维度、时代维度、中国维度四个方面阐释了新文科之新的宏观指向,特别强调创新之“新”,“创新之意重在价值重塑和交叉融合”。梅杰、吴翔宇主编的《儿童文学》立足于学科自身特点,兼容了时间坐标上的古今儿童文学争议及发展,空间坐标上的中外儿童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民间文学等学科的跨界与融合,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独立、转化与参照,纸质和网络两种媒介下的儿童文学,文字为主的儿童文学与多媒体儿童文学(图画书、儿童影视、儿童剧),其多维视角体现了儿童文学注重提升儿童的主体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学科特点。
第三,编写理念彰显主编个性与编写成员多样性。作为编辑与学者的梅杰曾编校过多套大型儿童文学丛书并撰写过产生了很大反响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其在图书编写团队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儿童文学》教材的后记中,梅杰介绍了编写的组织过程,即本着既能实现主编的思想和意图又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原则,邀请了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翘楚吴翔宇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以及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成都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豫章师范学院等学校的资深儿童文学教师担任编写成员,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儿童文学一线教师兼学者保证了《儿童文学》教材内容的多样性、适用性和精湛性,同时,梅杰也注重在该书中促使编写团队贯彻主编的思想和意图,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亲自编写具体章节目录、指定理论参考用书、要求行文风格向样文看齐、负责统稿,从而避免了编写团队一盘散沙的状况,因此该教材又彰显了主编的组织能力以及个人学术理想与水准。
梅杰、吴翔宇主编的《儿童文学》是一部兼具文本细读与学理深度的教材,避免了过于浅显化或过于学术化的偏颇,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