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关联,强化学习实践,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然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是一道“实践难题”。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安排跨学科任务?如何兼顾学科目标与综合素养培养?
为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好落地,帮助教师破解实践中的重点难题,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研制)组核心成员,以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编写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丛书”。丛书包含15个学科共31册。
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关理论,并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策划“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丛书”可帮助教师跨越“从理念到实践”的鸿沟,真正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地有声”。
具体而言,丛书的出版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该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是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的有益探索,试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应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二是聚焦研究热点,回应教师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政策要求到教学实践,广大一线教师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学习并获得专业提升,一方面要从理论层面厘清新课标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要从实践层面把握新课标精神,从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丛书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从研究向实践层面转化落地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丛书的内容和结构特点鲜明,实操性强。
第一,提供理论框架与案例指导,告别“拼盘化”实践。丛书的内容结构分为两大篇章,分别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阐释与实践指导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案例,既介绍本学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形成理论框架,又呈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便于一线教师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能激发和引导教师举一反三,开发出适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第二,借助课程规划与课时设计工具,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全过程落地。丛书的案例采用“课程规划表+课时教学设计表”的形式呈现,凸显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的整体性和结构化。课程实施规划按照学习主题任务的逻辑主线,整体设计并规划实践任务的具体内容及对应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按课时撰写,包含每个课时对应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按照课程规划表中设计的具体实践任务撰写,具体到每一课时的落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三,遵循“选题—规划—实施—总结”路径,完成任务进阶。每个案例都对应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即从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设计选题、规划、实施、总结等环节,呈现一系列进阶性的实践任务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彰显育人功能。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载体,“实践任务链”是实现学生问题解决与迁移应用的重要抓手,“选题—规划—实施—总结”则是实现任务进阶的有效路径。第四,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注重整体育人。丛书以核心素养为纲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核心素养培养贯穿整个课程规划乃至每个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同时,设置每课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意图”“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学业要求”四个板块,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期待广大教师在该套丛书的启发和指导下,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更加丰富、有特色的案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