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白小禾 采写/整理
在知识爆炸时代,如何让孩子保持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三位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刘忠范院士、李树深院士、朱玉贤院士,特别为小读者联袂打造了一套趣味科学启蒙读物《给小学生的趣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期与这三位科学家展开一场关于科学启蒙、思维培养与未来教育的深度对话。
科学启蒙
从“为什么”开始的人生课题
记者:三位院士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为何选择为小学生创作科普读物?其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李树深院士(物理):我至今记得小时候观察闪电时的那种震撼。现在的孩子被太多现成答案包围,反而缺少了对自然现象最原始的惊奇。我写这套书,就是希望孩子们能重新发现那种眼睛发亮的感觉——物理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解释世界为什么这样的魔法钥匙。
刘忠范院士(数学&化学):这涉及科学教育的本质问题。我在大学授课时遇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解题能力很强,却缺乏科学直觉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数学培养逻辑思维,化学培养变化思维,这两种思维是科学素养的双翼。
朱玉贤院士(生物):我的童年是在田野里度过的,抓昆虫、采标本是最快乐的回忆。现在的孩子离自然太远了,他们能说出恐龙的名字,却不认识家门口的树木。生物学是生命的教育,孩子们通过了解生命奇迹,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内容构建
如何让科学“有趣”又“有料”
记者:将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能轻松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忠范院士:最大的挑战是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稀释,而是找到那个最能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比如我把数学变成了闯关游戏。数独、迷宫、图形谜题……这些都是数学思维的绝佳训练场。让孩子在解决谜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的能力,感受到“破解谜题”的成就感。化学的趣味在于“变”!书中设计了很多安全、简单的家庭小实验,比如将白醋和食用碱在瓶子里混合,看着它们像变魔法一样,不断产生气体,并且将套在瓶口的气球慢慢吹了起来。孩子们亲手操作,亲眼见证“变化”,印象会无比深刻。
李树深院士:我特别注重“可验证性”。书中每个物理现象都对应孩子能亲自尝试的小实验:用一块玻璃板研究光的反射,用几根曲别针探寻重力的方向……科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不要求你“相信”,而是邀请你“验证”。
朱玉贤院士:我引领孩子们像侦探一样去探索。从“细胞怎么复制”到“小鱼怎么呼吸”,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待解的谜案。通过有趣的插图、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讲解,揭开生命的秘密,满足他们的侦探欲。
教育理念
培养未来的思考者而非记忆者
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孩子最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是什么?
朱玉贤院士:我注重培养“系统思维”。生物学教会我们,任何一个生命现象都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让孩子避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刘忠范院士: 答案是提出问题的能力!AI可以给出答案,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仍然需要人类。我们的书中特意设计了“问题工厂”环节,教孩子如何从观察中产生问题,如何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这种能力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李树深院士:我特别强调“模型思维”。物理本质上是用模型解释世界,从原子模型到宇宙模型。书中我们教孩子如何构建简单的物理模型,这种建模能力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利器。
亲子共读
给家长的科学教育建议
记者:您希望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使用这套书?
李树深院士:做“陪伴者”而不是“教导者”。当孩子提出问题,最好的回应是:“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研究?”,而不是立即给出答案。
刘忠范院士:容忍“混乱”。科学探索过程往往是混乱的,实验会失败,思路会走弯路。家长要允许这种混乱,重点欣赏孩子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
朱玉贤院士:走向户外。带上这套书到自然中去,对照观察真正的生物世界。知识只有与真实世界连接,才会真正活起来。
科学之美
超越功利的心灵滋养
记者:最后,请分享一下个人体验到的科学之美瞬间。
朱玉贤院士: 观察细胞分裂的显微录像时,那种生命内在的韵律和力量,让我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生命是最伟大的奇迹。
李树深院士: 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土星环时,那种完美的结构将我震撼得说不出话。物理世界的数学之美,是语言难以形容的。
刘忠范院士: 在实验室第一次合成出一种新材料时,那种“创造”的喜悦胜过一切。化学让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主”。
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传授知识,它更是一次科学思维的启蒙,一种世界观的塑造。三位科学大师用最浅显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科学精神——好奇、求证、创新、包容。这也许正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全国各大书店、线上平台热售中!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个孩子的童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