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十年来中国内地出版业的新特征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9-19(09).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来中国内地出版业的新特征

  ■辛广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25年前我曾在此演讲,转瞬四分之一世纪已过。当年的讲者都老了,但香港书展依然一派繁荣。这令我想到赵家壁先生一本书的名字——《书比人长寿》。同理,好的书展也一定会久受欢迎,香港书展就是出色例证。

  这里我以华文出版观察者的角度,从8个方面简要描述一下中国内地出版业十余年的一些变化,重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些新特征。 

  以主题出版图书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出版主要指围绕党和国家大局相关重大主题集中组织开展的出版活动。通过主题出版服务国家发展是这一时期内地出版业最鲜明的特征。过去十余年间的重大主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八、十九与二十大精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建党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新冠疫情,等等。围绕这些主题,内地出版界策划、组织出版了众多相关图书,全力服务广大读者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该主题,出版界出版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系列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等一大批相关解读研究阐释类图书。这些图书为全国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指引与保障。其他有重要影响的主题出版书籍还有《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等等。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精品力作与相关工程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十余年来,内地出版了一大批造福当代、惠及后人、可圈可点的文化类精品力作,推出一系列重大文化出版项目与工程。代表性的成果有《复兴文库》、《敦煌文献全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电子版,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复兴文库》,该文库共五编,目前已出版前三编。文库汇集了从鸦片战争至今关于我们民族复兴的代表性篇章,系统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十余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书籍特别是优秀经典解读释义类图书受到空前欢迎,古籍出版社的经营实力普遍得到提升。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发行量达325万册,与另一个版本的《论语》合计发行量近450万册;其《世说新语》《史记》等经典古籍释义本发行量都在110万册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余年是中华书局成立以来经营最好的时期之一。此外,要特别提到一个与图书、出版最密切的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的落成,是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推动全民阅读力度空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年度阅读报告显示,2012年至2024年中国内地成人人均阅读纸质书数量由4.39本增加到4.79本,电子书由2.35本增加到3.52本,阅读图书总数增加约1.5本。这是一个亦喜亦忧的数字,喜的是阅读图书数量有所增加,忧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数量依然偏低,国民阅读的总体水准亟待提升。正因此,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成为过去十余年官方与全社会的共识,且推广力度空前。在国家层面,从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十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今年5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被列入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中宣部联合地方相关省市主办的全国范围的全民阅读大会至今已举办四届。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22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他亲自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直接推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社会。新闻出版界可谓是全民阅读最积极、最活跃的推手,几乎所有出版单位都不同程度地组织开展了诸多相关活动。

  对外版权输出能力增强,助力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十余年前我们利用这一途径的能力还极其有限。2012年中国内地引进图书版权16115种,输出7568种,呈较大逆差。但这一状况在近几年已发生极大转变,2023年内地引进图书版权9835种,输出达11509种,输出数量超过引进数量近2000种。十余年里,从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展现中国人的当代生活,各种反映中国主题的图书被外国出版公司大量翻译出版。内地出版人积极参与世界各大书展推广中国图书,以集中展示中国主题图书的“中国书架”(THAT’S CHINA)落地数十个国家与地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版权贸易书展。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主持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扶持工程功不可没。版权贸易顺差对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机构整合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出版企业变强。过去十余年,得益于党政部门对出版改革的持续推动,特别是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举措,内地出版机构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都产生了较大变化。这里只谈一下出版机构规模与经济实力情况。十余年里,出版集团、上市出版传媒企业数量均有大幅增加。2012年,内地有出版集团29家、上市出版传媒机构10家,现在则分别增长为38家与28家。通过出版机构的兼并重组与股份制改造,有序利用社会资本等改革,目前内地出版单位无论是单体出版社还是出版集团,其自身实力、发展活力多数都有所增强。中信出版社(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是大众、专业、教育与少儿出版机构的代表,四者的经营与利润收入都比十余年前增长2到3倍。中国出版集团、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是出版集团的代表,这一时期两者出版新书品种分别增长20%与43%,收入与利润都分别增长约2倍与3倍。中国出版集团因拥有多家不同领域中国最著名的出版社而被视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出版集团,新建成的办公楼群——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前不久正式启用。这一组内涵着“金书玉匣”意蕴的建筑群现代典雅又壮观,与“中国出版”四字表里呼应,彰显着中国当代出版业的风骨与气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出版文化新地标。

  图书零售市场进入“电商三国”时代,内容电商奇迹不断。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地图书零售市场变化巨大。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目前内地零售市场的年度销售额大致恢复到了疫情前2019年的近九成。图书销售业最大的变化是渠道与销售方式。2012年实体书店销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的八成以上,电商(网络书店)只占不到二成。但从2016年起,电商份额开始超越实体店,且幅度越来越大。到2024年电商已占近九成,几乎要一统天下。现在内地习惯上把电商笼统分为三大类,即平台电商(“人找货”)、内容电商(“货找人”)、其他电商。据开卷公司统计,三者市场份额分别约为40%、30%与15%。其中以内容电商发展最快,直播带货不断创造各种奇迹。许多作家包括一些学者也开始通过直播销售或推介自己的著作。在情绪消费高涨的当下,内容电商正成为内地图书零售市场的最新动力与变数。

  与港澳互动更加密切,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合作。十余年里,内地与港澳在出版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更加密切。从图书版权贸易数据看,2012、2023年2个年份内地从港澳引进版权数分别为418与78种,向港澳输出版权数分别为441与439种。输出数量大致没有变化,引进数量下降很大。这与港澳的人口规模、创作状况等有直接关系,当属正常。内地引进港澳图书作品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港澳特别是许多香港图书依然很受内地读者青睐。受欢迎的香港图书包括香港文化名家著作,具有特色的商业经营、科技类图书以及特色少儿图书等。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金耀基等的各类著作几乎在内地均有出版,流行作家蔡澜的数十种图书在内地畅销。

  进入新时代必须要有新思维与新作为。除了版权交易,港澳与内地出版人要加大共同策划与合作出版的力度。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事例。如香港中华书局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内地版《雷锋画传》基础上,共邀香港作家余非到雷锋工作过的抚顺等地采访后再改编创作,出版了香港版《雷锋是怎么练成的》,受到香港读者欢迎。又如广东教育出版社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将香港商务多年前策划的《中华文明传真》扩编为内地版的《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在内地发行数万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港澳与内地出版业合作带来更大机遇,三地的诸多合作与活动已逐步展开。港澳出版人要多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内地的诸多变化,把握发展新契机,主动发挥自身在策划、文创、市场规范、国际资讯、国际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推动相关合作。

  积极关注与拥抱AI时代。进入AI时代,内地出版机构不仅普遍密切关注,更有一部分已在通过各种方式使用,还有少部分机构已在深入使用。各类出版机构利用AI的情况不同,教育出版机构最多,其他大致依次为科技、少儿与大众类出版机构。AI的使用已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出版各环节,其中又以编校审核、装帧设计与插画、翻译及营销环节使用最多。人民邮电、清华大学、中信等出版社表现出色,高等教育出版社不仅已将AI全方位地运用到整个教育出版环节,且已获得年收入逾亿元的经济回报。面对AI,内地出版人也有许多担忧。担忧的问题包括版权、内容准确与质量、隐私与安全、技术自主、伦理道德等。这些都非常重要与必要。但我们也必须清楚,AI已经来临,无法回避。我个人对AI的态度是“大胆尝试,小心使用”,即首先要勇敢地去尝试,去更多地了解、发现与感知;同时在具体使用特别是内容处理上则要时刻保持一颗警惕与求证之心。总之,出版人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面对AI,要更勇敢地去开创属于出版人的AI出版时代。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2025年香港书展国际出版论坛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报道/访谈
   第03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4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5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6版:融合出版
   第07版:融合出版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产业观察
   第10版:分销新视野/创新营销人
   第11版:分销新视野/书店文创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出版报道
   第14版:出版报道
   第15版:出版报道
   第16版:作家访谈
   第17版:业者论坛
   第18版:精品精荐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2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3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4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5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6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7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8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广告
   第29版:中缝
   第30版:中缝
十年来中国内地出版业的新特征
北京出版集团芳草教育携多方共筑幼教数智新生态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赴菲律宾、马来西亚举办图书巡回展
中国书店带读者畅游“我与地坛”北京书市
凤凰传媒推出《错例与规范:出版物校审实务手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产业观察09十年来中国内地出版业的新特征 2025-09-19 2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