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聂慧超. 科普“晋升”驱动出版重塑定位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9-19(01).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晋升”驱动出版重塑定位
关键词 科普出版 政策扶持 融合创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今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盛大的科普热潮。这一活动的开展,源于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该法将以往的“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并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向新高度。值此时机,本报特别推出“科普出版专题”,希望通过聚焦出版人的一线实践,深入探讨打造优质科普图书的“方法论”、直面行业困境的“巧思”,以及布局未来的战略规划,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共同推动科普出版高质量发展。(详见本期3~5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修订的《科普法》不仅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也给出版机构从事科普图书出版发行、科普产品和服务开发、科普推广活动等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全方位的政策利好。在科普工作从“知识普及”向“素质提升”迈进的过程中,科普出版作为核心载体与关键力量,正被越来越多出版机构纳入重点布局,各家顺应政策导向,把握发展机遇,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优化科普内容生产,推动科普出版的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为了更好推动科普创作事业发展,国家与地方相继为科普创作与出版搭建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体系。国家层面,《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科普作品创作”“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新修订的《科普法》则更进一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科普创作中心,为内容生产提供“硬件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更是打破科研与科普的壁垒,将科普成果纳入项目成果评价,推动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阶段实现“科研与科普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地方层面的实践同样亮眼:近期北京市科协公布了2025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同步开展资金使用办法的解读与培训;江苏省则直接将“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写入《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这些举措与国家政策形成呼应,共同为科普出版的落地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科普出版在图书零售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升级活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细分板块。北京开卷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下降1.52%,呈现负增长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语言、自然科学、少儿等细分领域逆势增长,其中科普相关品类的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科普出版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延续,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从长期维度看,“大科普”标签下的细分品类数量近3年保持10%~13%的年均增速,市场扩容趋势明显。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具体来看,主题出版、教育出版、少儿出版、大众出版等多个领域均涌现出细分科普精品,内容既覆盖健康科普、青少年科学教育等刚需场景,也聚焦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在出版文化类扶持项目与奖项评选中,科普出版产品的入选比例持续提升,进一步印证了其文化价值与市场认可度。

  随着市场热度攀升,科普出版领域的品牌竞争也日趋激烈,倒逼出版机构加速创新出版模式与运营策略。部分机构在巩固核心“看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子品牌布局细化垂类,并开发周边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有的则探索科学家与编辑联合创作的模式,结合多媒介融合策略,构建起从纸质图书到AR/VR互动产品的立体化内容矩阵;还有的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精准内容,通过公益捐赠、线下讲座、科普直播、微短剧改编等多元形式,拓宽传播路径……这些创新让科普内容从“静态阅读”转向“动态传播”。而爆款科普图书的持续涌现、科普书改编微短剧的意外走红,更让出版人看到了科普内容的多元价值,进一步坚定了深耕该领域的信心。

  不过,“热闹”之下仍需冷静审视:当前科普出版市场虽有热度,但整体仍缺乏“量级足够”的爆款产品;科普品牌数量虽多,却鲜有能兼具专业厚度、品牌辨识度与长期生命力的标杆品牌,“多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对出版人的采访中,他们普遍提及:人才、资金、市场推广能力的“三缺”问题,是制约行业满足读者对高质量科普出版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对出版业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科普生态建设的挑战。

  人才层面的痛点集中在“专业与传播的断层”。尽管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部分地市甚至将科普作品纳入高级职称评审标准,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研究者的参与比例显著提升,但科研人员大多缺乏将专业知识通俗化、儿童化的表达经验,对图文设计、读者心理等传播要素也不够熟悉,导致“专业内容难落地”。近期监管部门对健康科普与商业推广“利益纽带”的严厉整治,更让行业意识到:要让专业科普内容真正触达读者,不仅需要出版业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对“科普公信力”的守护,这对各行各业都是一场考验。此外,科普内容的“深度不足”也与人才能力相关。比如,大量作品仍停留在“知识普及”表层,缺乏对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挖掘,难以激发成年读者的持续兴趣。

  资金层面的矛盾则更为直接——“投入与回报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尖锐。部分出版机构的科普产品形态单一、开发深度不足,直接限制了市场销量的“天花板”;销量受限又导致作者激励不足、出版机构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最终形成“投入意愿低—原创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足—销量受限”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原创短板。

  市场推广层面的短板,则让中小型出版机构与大型综合类出版社旗下科普部门面临更多挑战。这类机构能调动的优质渠道资源相对有限,难以与头部机构形成竞争;更普遍的是,市场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生产成本偏高、价格弹性不足、推广渠道固化等痛点,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科普内容的传播范围与市场渗透率,进一步加剧了科普出版方面的布局压力。

  种种问题之下,更多出版人反而形成了“要么不做,要么做好”的精品化共识。这种态度成为推动行业突破困境的内在动力。如今,出版人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打造单本爆款”,而是转向“深耕原创”与“构建生态”,致力于通过多产品、多渠道、多场景的联动,逐步提升科普品牌与图书的市场声量,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增长”的转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报道/访谈
   第03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4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5版:科普出版专题
   第06版:融合出版
   第07版:融合出版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产业观察
   第10版:分销新视野/创新营销人
   第11版:分销新视野/书店文创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出版报道
   第14版:出版报道
   第15版:出版报道
   第16版:作家访谈
   第17版:业者论坛
   第18版:精品精荐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2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3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4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5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6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7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
   第28版:“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专刊/广告
   第29版:中缝
   第30版:中缝
报头
广告
古籍出版“十五五”怎么干?这场会议给出答案!
科普“晋升”驱动出版重塑定位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火热进行中!近50万种产品集结亮相
基于“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图书销售榜
“书香长江” 阅读周・武汉书展今日开幕
精彩导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版要闻01科普“晋升”驱动出版重塑定位 2025-09-19 2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