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赵红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 □采访人:孟丽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2025年秋季开学,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迎来了一篇令人瞩目的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由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根据自己的作品《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相关章节改写。因其完美契合新时代教育核心诉求:以文学之笔,刻画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舍弃海外优渥条件、扎根深山廿余载的动人形象,将科学家“仰望星空”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担当具象化。课文不仅填补了教材中当代顶尖科学家范例的空白,其蕴含的坚韧信念、家国情怀与科学使命,更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鲜活教材,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为下一代点燃精神火种,照亮科学报国的征途。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采访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赵红仕,他坦率地说,“这次入选虽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
□当得知《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入选八年级语文教材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既激动又感恩。激动的是,这本历时多年打磨的作品能够走进课堂,与千万青少年的青春岁月同在;感恩的是,这背后不仅是王宏甲老师的匠心创作,还有编辑团队、科学界的共同付出。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本书的荣誉,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跃升——从书架走向课本,从读者的手中走进青少年的心里。作为出版方,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图书让科学家精神被更多人了解,而教材的覆盖面和权威性,让这种精神的传递变得更深远、更持久。这一刻,我们感受到出版人的价值,也感受到南仁东精神与时代的共鸣正在被下一代接力。
□此次入选是否在预期之中?你认为教材编审专家最看重该作品的哪些特质?
■坦率地说,这次入选虽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我们在策划之初,就深知南仁东的故事兼具科学价值、精神力量和文学感染力,是非常适合进入课堂的优质文本。从教材编审专家的角度看,我认为他们看重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典型性——南仁东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代表了新时代科学家的品格与担当;二是精神感召力——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偏远山区,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坚守科研梦想,这种信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极具积极力量;三是文学表现力——王宏甲老师的笔触细腻、生动,既有科学细节,又有情感共鸣,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考与感动。这些特质与教材选文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你认为这篇课文对青少年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有何独特作用?
■“科教兴国”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一代代人的使命传承。在青少年阶段,价值观的塑形至关重要。《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抽象的科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个鲜活的科学家形象,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温度与重量。南仁东的选择——舍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到祖国最偏远的山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射电望远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榜样:科学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责任与担当。这样的故事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科学精神不仅是好奇与求知,还包括坚韧不拔、团队协作、为国家和人类发展服务的使命感。在今天信息快速更迭的环境中,这种精神引导尤为珍贵。
□与传统的科学家题材作品相比,南仁东的故事在当下有何不可替代性?
■南仁东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传统科学家题材往往发生在较早的历史时期,虽然同样令人敬佩,但距离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较远。而南仁东的奋斗历程与“中国天眼”的建成,恰好发生在他们成长的时代,新闻报道、纪录片甚至网络热搜中都出现过他的名字,这种时空上的贴近感让故事更容易被感同身受。此外,他的科研成果是全球领先的,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天文学的重要里程碑。这种在国际舞台上发生的科学成就,能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强国”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与科技报国的志向。这种鲜活性与时代感,是其他传统题材难以替代的。
□2019年推出《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时,是否有将其推向教育领域的规划?书中哪些内容特质让你认为它“适合被下一代阅读”?
■在2019年推出这本书时,我们的初衷不仅是记录一位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更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青少年了解科学家精神的窗口。当时我们就意识到,南仁东的故事和精神非常适合进入校园——他是近代科学家群像中少有的、与当代中国科技腾飞紧密契合的人物。书中大量描写了他艰苦的科研环境、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极具正面引导意义。更重要的是,书中有大量可视化、可感知的科学细节,比如,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天穹下的情景,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可以说,这本书天然具有进入教育领域的潜力。
□这次入选是否代表科普/科学家传记类作品将成为出版新重点?后续是否有类似选题储备?
■我认为,这次入选确实释放了积极信号——优质的科学家传记,特别是兼具文学性与科学精神的作品,完全可以在青少年阅读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之前策划出版的《种子钟扬》也获得了年度“中国好书”。我们认为,未来科普类作品不应只是“知识搬运”,而要讲好“人”的故事,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行。我们已经在储备类似选题,包括当代中国在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索等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故事,也会关注一些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便更贴近中学生的视角。我们将探索“科普+文学”的融合路径,让这类作品既能在大众市场热销,又能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教材发布后,是否收到来自行业、学校、家长或科学界等的特别反馈?
■教材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大量来自不同群体的反馈。教育界的朋友普遍认为,这篇课文为语文教材带来了科学题材的新鲜气息,既提升了科学素养教育的比重,又保留了文学性。家长们则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孩子读完后主动去查“中国天眼”的资料,有的甚至开始关注天文学知识。科学界的专家也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是科学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出版界同行也与我们交流,希望借鉴这种“科学家故事+文学表达”的模式,探索更多面向青少年的优质内容。
□你希望这篇课文在10年后留给学生的集体记忆是什么?
■10年后,当这些学生已步入社会,我们希望他们还能记得课文里那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形象——南仁东。在他们的记忆中,南仁东不仅是建成“中国天眼”的科学家,更是一个用一生诠释“责任”“坚持”“无私”的人。我们希望这种记忆能在他们的人生关键时刻给予力量:面对困难时想到他的坚韧,做选择时想到他的担当,追求梦想时想到他那句“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如果未来某一天,他们在科研、工作或生活中,也能带着这样的精神去解决问题、服务社会,那么这篇课文的价值就真正延续到了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