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社”)凭借鲜明的问题意识,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规模宏大、兼具重要学术价值与出版价值的图书,除了78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外,还有百卷本“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11卷本“抗日战争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等作品。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响,也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对现实关切的回应。”苏人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保顶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尽管学界对抗战历史的研究已全面铺开、不断深入,但仍存在部分空白或研究不平衡领域。与此同时,20世纪后半叶以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愈发猖獗,频频篡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更有政府高官屡屡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谬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径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基于此,苏人社将编辑出版抗战主题图书视为重要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梳理史料、以深刻的洞察解读历史,让那些镌刻着苦难与抗争的记忆得以永存。
还原史实、补空白
以扎实学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记者从苏人社获悉,今年7月,该社与抗战相关的图书在总销量中占比进一步扩大。为了回应社会对历史真相的热切探寻,该社拟于8月中旬在江西九江举行的纪念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隆重发布“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首批出版的55种图书。王保顶指出,“南京与中国抗战史有着刻入血脉的特殊联结。这份历史印记让南京对守护抗战记忆、还原历史真相有着格外沉重的责任,也驱动着学界与出版界的持续深耕。”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领衔,集结全国学术力量,历时10余年编纂出版的78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便是典型代表。这套皇皇巨著系统收录了多语种文献,从加害方的日本军部文件、官兵日记,到受害方的幸存者证词、国际人士记录,全方位呈现历史细节,让更多人认清了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它不仅为南京大屠杀研究筑牢了史料根基,更以铁证如山的事实向世界昭示真相,让这段历史成为人类共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在此基础上,由张宪文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中心主任、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朱庆葆主编的百卷本“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该丛书汇聚全国高校及相关机构的顶尖研究者,聚焦抗战研究中曾被忽略的空白点与薄弱领域,进行全面学术补足、补强工作,以多线索、多角度的学术视角,全方位、多层次还原那段苦难与抗争交织的壮阔历史。其中,《抗战旗帜毛泽东》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列为纪念抗战重点推荐图书,《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则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月榜。令人欣慰的是,丛书相当比例的作品实现加印,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等多部著作还实现了多语种输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著作既是学术丰碑,更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凝聚起强大力量。
苏人社最新推出的11卷本“抗日战争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则填补了又一重要研究空白。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违背国际公约,在我国东北等地组建细菌部队,对平民实施大规模细菌战。这套书系统收集了抗战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的原始文献,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到‘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这些成果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三个核心追求:史观突破、领域补白与国际对话。”王保顶介绍,2005年启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时,张宪文便格外注重挖掘日本加害方史料,用日军自身的记录揭露暴行,从其军部文件、外交密电、官兵日记中剥茧抽丝还原真相;2015年策划“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时,团队聚焦学界尚未充分开掘的领域,针对性地补足研究短板;而“抗日战争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则以新获史料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更重要的是,所有项目在立项之初就预设了国际传播路径,确保学术成果既能扎根民族记忆的土壤,又能融入全球史叙事的话语体系。
为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苏人社还精心策划并打造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有声书”专辑,包含《拉贝日记》《抗战为什么赢》《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全纪实》等作品,播放量已超100万次,成为同类有声书的头部产品。王保顶透露,该社正在制作的“抗战史人工智能数据库”项目将于9月初上线,目前已收到多所大学图书馆的咨询与预订意向,市场期待可见一斑。
啃硬骨头、破难关
打通抗战主题图书的出版攻坚路
编纂一部足以还原历史真相的史料集,从来不是件易事。“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作为迄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完备的史料集成,其价值远超学术范畴,为澄清历史真相、促进人类理性反思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史料根基。但这样一部巨著的诞生,从档案搜集到整理编纂,处处是难啃的硬骨头,例如史料散落全球的获取难题、庞大工程所需的经费压力,每一项都是棘手又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
为让历史真相浮出水面,张宪文带领团队踏上了跨国寻访之路。他们奔波于海外档案馆、图书馆、私人收藏机构,一点点搜集、整理、翻译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原始文献。这不仅是一项关乎历史真相的政治工程、学术工程,更是一场需要协同攻坚的“大兵团”作战。
编纂过程中的难题,同样考验着出版方的专业与担当。王保顶坦言,苏人社在推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时,直面了历史出版工程在学术伦理、协作与编纂技术上的复杂性问题。例如,跨国史料的系统性搜集与整理,涉及多语种原始档案的翻译与校勘;处理加害方、受害方及第三方的交叉叙事时,需应对立场差异导致的史料矛盾与视角冲突;庞大的工程体量注定了出版周期漫长,如何保持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更是对出版能力的硬核考验。
面对这些挑战,苏人社选择深度参与、主动破局:与编委会、作者团队反复磋商,从内容框架到编纂流程逐字逐句打磨;每份档案译文经过多重校订流程,最终由主编团队终审,确保史料的准确性;针对超长周期的特点,采取分阶段滚动出版模式,分批推出成果的同时动态调整卷次内容,更配备充足的优秀编辑力量全程跟进,让这项工程始终保持推进动能。在一次次商讨、磨合中,出版方与学者们不仅成了默契的合作伙伴,更成为志同道合的文化同行者。
在“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的打造中,主编团队始终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标准严格把关,从选题论证时的视野拓展,到史料甄别时的去伪存真,再到学术规范里的字斟句酌、观点创新中的深度攻坚,每位作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
而在让历史走向世界的路上,挑战从未少过。尤其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抗战主题图书,其日文版推广常遇阻力——部分日本人战后仍未能正确面对侵略历史,扭曲的战争史观成了传播路上的“拦路虎”。 即便如此,苏人社从未停下国际传播的脚步。王保顶介绍,2024年,中宣部有关领导专门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召开大屠杀题材图书日文外译专题研讨会,苏人社的多部作品位列其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日文外译工作今年终于迎来突破:《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数”说南京大屠杀》《小难民自述》及《拉贝日记》(影印版)等已成功输出日本。与此同时,《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等图书还实现了多语种海外出版,。
面向未来,苏人社的攻坚之路仍在延伸:“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编纂进程刚过半,后续任务依然艰巨;既有抗战图书的完善与深度打造,如《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续编,正稳步推进;高质量建设抗战图书数据库,为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赋能,也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