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静(杭州市解放路新华书店经理)
杭州市解放路新华书店始建于1954年,是浙江省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新华书店,其所在建筑前身是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在对该建筑进行改造初期,我们检测发现,因历经多次翻修,建筑的原始结构已不完整,墙体、梁柱老化程度远超预估,部分区域存在承重不均、墙体空鼓裂缝等现象。正式施工中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频繁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团队不断动态调整方案:原定局部加固的梁柱拆开后,内部损坏远超预估;早年随意铺设的管线与新结构冲突不断,不仅要保证建筑主体的安全,还得协调管线布局和后续书店功能区的匹配。在经过周密设计后,加固后新增的支撑结构被提前纳入功能设计,转化为书架或展示区的一部分,反而让空间更具独特性。
2024年,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新书城占地四层,自下而上分为“人文馆”“艺术馆”“教育馆”“童书馆”等主题场馆,总经营面积3800平方米,汇集图书6万余种,书店内部陈设采用江南园林式的“四水归堂”天井布局,镂空玻璃墙面配合暖色灯光设计使店内光线明亮通透,为读者营造了舒适的阅读环境。
为适应现代阅读需求,解放路新华书店在功能分区上突破传统框架:增设共享阅读区、独立会客厅与文化展览空间,形成“书店+非遗+茶空间”的复合业态,引入古琴、茶文化等体验项目,并设置24小时悦览树书房,满足都市人夜间精神栖息的需求。采光优化通过大块玻璃窗实现,读者长廊被规划为光线最佳区域,提升阅读舒适度。这些设计巧妙呼应了新华书店的文化属性,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延续集体记忆,以非遗体验激发文化传播动能,最终将建筑转化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文化符号。
相较于大规模商业开发,解放路新华书店的运营更注重对建筑原有气质的呼应:一是保留建筑多次改造留下的时代印记,将其转化为“城市变迁展览角”,用老照片、旧书影与新书陈列形成对话。二是构建了“文化传承”的参与式生态。老建筑的开放让市民从城市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读者与书店的多元互动,让城市文脉不再局限于文献记载,而是成为市民可感知、可传播的生活体验,为其他闲置历史建筑的活化提供了“低成本、高共鸣”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