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研学成为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点。从“实验”到“普及”,研学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育人成效,成为关键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提出,要突破港澳青少年研学游市场发展瓶颈,一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与区域联动,推动跨省研学线路设计,将江西红色资源与周边省份绿色生态、古色文化串联成网,破解当前研学产品同质化、区域分割化难题。二是要深化品牌内涵建设,以“追风江西”“诗旅江西”等 IP 为载体,结合港澳青少年认知特点,开发互动性强、体验度高的沉浸式课程。三是要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议国家层面加强研学旅行业态培育指导,支持江西建立粤港澳青少年研学人才培训基地,推动赣港澳研学线路纳入全国重点品牌培育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副市长崔海霞提出,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形态,已成为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和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研学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她建议:一是制定涵盖机构资质认定、课程开发标准、导师从业资格、安全保障规范、卫生服务能力及收费管理细则的全链条行业标准,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安全责任清单;二是建立由文化旅游、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动态巡查;三是定期对研学导师、领队、基地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研学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研学旅游市场朝着健康、有序、高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提出,当前农村研学发展存在资源失衡、意识薄弱、配套不足、宣传欠缺四大痛点。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借助社会资源,加强乡村研学基地建设;二是丰富研学教育课程内容,根据各地特色设计主题研学线路,借助高校资源强化师资培训与课程创新;三是加强对研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和监督检查,提升农村对研学的重视,规范活动开展;四是设立财政补贴与公益基金,为贫困学子提供研学资金支持;五是加强城乡研学教育联动,在基地建设中向农村倾斜,吸引城市学生体验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恩施高中政治教师张琼丽提出,红色研学已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普遍存在开发碎片化、课程同质化问题,部分地区红色场馆设施陈旧、展陈方式单一,难以满足青少年沉浸式学习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红色资源数据库,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共享;二是要创新课程体系,运用VR、AI等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研学场景,开发主题化、分龄化课程,增强参与感;三是要完善评价机制,将红色研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设立独立指标;四是要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专业讲解员认证制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将研学费用纳入公共教育支出,同时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规范,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提出,基层传统文化研学游面临资源转化困境,现有戏曲研学项目多停留在剧目观赏和服饰展示阶段,互动体验不足,在融入研学线路时面临“切入点难找”的瓶颈。对此,他认为优质传统文化研学项目需挖掘转化本地核心资源,精准把握消费者审美需求。针对戏曲艺术研学因历史知识门槛导致的参与度不足问题,可从剧种特色切入,将方言韵律、角色行当等文化元素转化为趣味课程。各地应摒弃“广撒网”式开发模式,通过提炼核心课程、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研学体验场景,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提出,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海外华人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家长对基础教育阶段中文教育需求激增,但目前我国暂未针对外国留学生出台相关政策。基础教育阶段是文化认同的关键期,通过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来华留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思维方式。为此,他建议: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制定留学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外国孩子研学项目;在长三角等地进行小范围试点,创办“一带一路”高级中学,推动公办民办学校开设国际课程并逐步过渡为汉语教学;鼓励涉外中介机构利用寒暑假开展针对外国青少年的文化研学项目,形成“留学+研学”协同育人模式。(吴慧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