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虹(保定市前卫路小学深保分校副校长)
AI对教育的冲击有目共睹,大家讨论最多的是AI如何为教师、为教育赋能。然而,很多人理解的赋能就是让AI替代教师做事情。网上也出现了各种让AI赋能的示范信息,比如让AI写教案、让AI出题、让AI改错、让AI翻译……
看到教育工作者对AI的热捧,我想回归对“赋能”二字本身含义的探索。赋能,通俗地讲就是赋予能力,激发潜能。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们让AI写教案以后,AI真的帮助我们提升写教案的能力了吗?学生让AI改错题,AI真的让学生学会了吗?……
困惑之际,我读到了《教学高手:AI时代怎么教》。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了“赋能”:赋能≠代替,赋能的前提是给AI赋能,才能借助AI真正提升能力。
若想让AI生成的教育教学材料和方法真正地赋予我们能力,首先要保证的是AI生成内容的质量。而现实情况是,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它的联网搜索能力,还是深度思考能力,都无法直接生成真正高质量的内容。要得到高质量的内容,就要先赋能AI,再要求AI赋能。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辅助写教学目标 在让AI辅助写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会直接给AI一个指令,比如“请帮我写《静夜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要求AI赋能,AI给出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先赋能AI。赋能AI的对话方法应该是除了告知课程内容,还要告知学生的基础学情、课时的限制、课时目标群的原理、教学目标的层级、撰写教学目标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AI才有可能生成比较符合教师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AI生成的结果进行判断、追问,这也是为AI赋能的过程。
例二:辅助重难点讲解 对于课程重难点,尤其是抽象知识的讲解,很多教师也是直接让AI解释。但是,让学生学会这类知识的方法有好多种,单从讲授法来讲,就有类比、对比、比喻、举例、画示意图等。如果教师能给AI不同的指令,让其给出不同的讲解方法,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择优使用,就能摒弃“拿来即用”的习惯,并且在通过思考来赋能AI的同时让自己被赋能。除了讲授法,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类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自主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此时也可以让AI协同设计探究类的活动。但这样使用AI的前提是,教师能够识别教育场景、能向AI提出要求、能判断AI所生成的探究类活动的质量、能通过持续的对话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AI永远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它不是主角。使用上文提及的这些为AI赋能的方式,均可通过阅读《教学高手:AI时代怎么教》这本书获得相关启发。实际上,当下在教育领域,盲目运用AI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直接拿AI的执行结果敷衍了事,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其二,因对AI的执行结果不满意而拒绝使用AI。其实,这两种情况源于同一个问题,即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原理的漠视。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智能时代,在AI盛行的当下,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反而更为重要。基于教育教学科学理论来使用AI,才是为AI赋能、为自身赋能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