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东 卫 浩
毕然是新疆儿童文学界一位笔耕不辍的耕耘者,现任教于重庆高校,担任写作教授。这位艺术科班出身的作家,对儿童文学情有独钟。最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其《雏鹰合唱团》,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支教老师秦歌与伍子健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中心小学组建“雏鹰合唱团”的故事,描摹了塔吉克族少年从雪域高原走向世界的成长轨迹,既展现了教育工作者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也映照出孩子们追逐梦想时澄澈如镜的心灵图景。可以说,这部小说值得从多方面品读,也能给儿童读者带来多样的艺术体验。
首先,这部作品奏响了教育、梦想与音乐的交响曲。小说聚焦于教育如何为边疆儿童搭建通往世界的桥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小说里,来自深圳、北京大城市的支教老师秦歌和伍子健,因地制宜开设文体特长班,挖掘孩子们的音乐和舞蹈天赋,让这些被群山环绕的幼苗意识到,未来可横跨山川湖海,到达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他们的努力让孩子们明白,读书与追求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变命运,触摸梦想的途径。
显然,小说中“雏鹰合唱团”的成立象征着一种突破,即突破地理实体上的孤立、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以及孩子们注定扎根于大山的命运桎梏。在合唱团中,无论是支教老师秦歌和伍子健,还是香港、马克、妮莎、艾山等少年,他们都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在蜕变中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道理。其中小说里对“雏鹰”的隐喻尤为精妙,小说中的少年如雏鹰般在高原的风雪中振翅,最终飞越彩虹,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其次,这部小说显示了多视角叙事的巧妙转换。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文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毕然在《雏鹰合唱团》中也突破了传统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框架,以多视角叙事重构故事的时空维度,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个性与立体感。小说16章犹如交响乐的乐章结构,每个章节都以独立人物为叙述主体,形成独特的叙述交响乐,可以说巧妙地采用了“转换式内聚焦”方法,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展现不同事件,但小说又在特定范围内只聚焦于某个单一人物。每一章节更换一个角色叙述,这种多个独立视角的结合,使得小说角度多变,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意义,也能让读者从不同视角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再次,这部小说里有人物群像立体鲜活的塑造。小说里的笔触是非常细腻的,作家赋予了《雏鹰合唱团》中每个形象鲜活而立体的个性。比如香港具有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以及极高的艺术天赋。同时,香港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男孩。
小说中成人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支教老师的形象刻画得饱满真实。秦歌、伍子健等怀揣理想与热忱,跨越重重山峦投身支教事业。他们放弃了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在高原反应、家庭压力、恶劣环境的多重夹击下仍然坚守初心,为边疆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
此外,小说也有塔吉克民俗文化的诗性书写。在小说《雏鹰合唱团》中,作家将塔吉克族的民俗文化巧妙融入作品,不但以诗意文字描摹帕米尔高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还让慕士塔格山的雪光、叶尔羌河的波涛、手鼓与鹰笛的韵律以及高原阳光的气息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感受着它的纯净与炽热。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还巧妙地穿插了塔吉克古老的传说(如英雄达普猎杀巨蟒)、传统的婚礼丧礼习俗(如不同的鼓声)等,这些既丰富了故事的叙事层次,滋养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儿童深入感知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
在后记中,毕然自述自己多次深入帕米尔采风,并把这些经历化入作品,使得小说体现了扎根现实厚土的现实主义精神,且也表现出了充沛的鲜活的生命力。总之,《雏鹰合唱团》堪称一部饱含深情的儿童小说佳作,它以诗性笔触编织自由与梦想的故事,也向儿童传递出这样的信念:即便在雪山之巅,只要心怀飞翔的翅膀,便能跨越现实沟壑,抵达希望彼岸。这无疑展现了作家高蹈的情怀,因而小说不仅体现对塔吉克民俗的深情礼赞,更有对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温柔呵护。
(作者谭旭东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卫浩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