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生设计 本土化 学术价值
○李乐人
在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中,工业化进程、社会变革与民生物件的互动关系往往被纳入宏观叙事之中,强调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及技术革新的线性脉络,而对具体物件如何塑造个体经验、嵌入日常生活的探讨却较为有限。作为一名研究设计史与日常生活交织关系的学者,我始终关注物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变迁、消费观念流转以及设计如何回应人们的现实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林晶晶博士的《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回顾中国设计发展历程的文献,更是一种通过物质文化书写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的尝试。作者以100件经典民生设计为切入点,将个体经验与国家发展并置,借助日常物件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文化变迁图景。
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叙事:民生设计的文化象征
该书以1949年以来100件极具代表性的民生设计为线索,勾勒出新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文化演变。这些设计不仅是工业产品的载体,更是时代精神的见证。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车、飞人牌缝纫机,不仅象征着物资匮乏时期的珍贵家当,也承载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信念。八九十年代的海鸥相机、双鹿冰箱、步步高复读机,则映射了改革开放消费主义兴起,以及技术产品如何逐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21世纪后,大疆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参与则代表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林博士的书写方式并不拘泥于传统设计史的美学或技术进步视角,而是通过分析这些设计如何回应民生需求,展现设计与社会发展的深层联系。例如,早期的双喜牌玻璃杯、搪瓷盆不仅仅是基础生活用品,它们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消费观念与生产模式。这种设计史与社会史并行的研究路径,使该书超越了常见的产品发展年表,而更具情感共鸣与文化厚度。
设计的文化自觉:从仿制到自主创新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揭示了中国设计如何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历史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和生产模式;改革开放,设计逐步向市场化和全球化靠拢。作者在书中强调,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并非单向度的发展,而是充满策略性的适应和调整。例如,“红旗”轿车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见证了中国自主汽车设计能力的成长。
此外,该书特别关注了近年来中国设计的本土化转向。林博士的分析提醒我们,中国设计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权正不断增强,同时也为“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注解。
跨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启发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的学术价值同样值得关注。林博士综合运用了档案研究、访谈、社会情境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这种方法不仅能呈现设计物的物质形态,更能深入探讨其社会意义、消费文化及情感价值。这一研究路径打破了传统物质文化研究的范畴,使其进入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政治经济学的讨论空间。
例如,在对电子产品的研究中,作者并不仅仅讨论技术升级,而是分析这些产品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和消费心理。步步高复读机不仅仅是一台录音设备,它的普及映射了上世纪90年代英语教育的热潮,也是知识获取方式变革的象征。这一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突出了设计在社会文化中的动态作用,也为未来的设计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语境中重新审视中国设计史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中国设计发展的翔实文献,也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设计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如何建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叙事主导的设计史书写中,如何赋予地方性设计以学术地位?如何在全球视野下理解中国设计的独特贡献?这些问题,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不断浮现在我的头脑中。
对于关注日常生活与设计史的研究者而言,该书的意义尤为深远。它提醒我们,设计不仅关乎形式与功能,更是一种社会经验、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的体现。透过这100件经典民生设计,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设计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发展,也见证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在物件的陪伴下被塑造、被赋义,最终成为国家叙事的一部分。
该书不仅是对中国设计史的一次梳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设计的研究方法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实践。在世界设计史的讨论中,中国的民生设计不仅值得被记录,更应成为一种可供全球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