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写作 观察 体验
○刘 冉
从学生时代要写作文以来,我一直对写作怀有“敬畏”感,优美的文章就像山顶绚烂的风光,令人向往,而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崎岖的山路、陡峭的悬崖,不敢迈出脚步。面对作文题目,我常常感到脑袋空空,不知从何写起。
为了写作文时有话可说,从初中开始,我准备了好几个摘抄本,把从杂志、作文选、作家作品集上看到的隽永词句一一抄下来,并以此为傲。然而,有一天,语文老师在我的摘抄本上写下了一行批注:“你摘抄了不少,究竟懂了多少?”我顿感委屈又无奈——难道摘抄这么多还不好吗?
此后多年,我在写作文上愈来愈不得法,认为写作就是“套路+好词好句”的排列组合。议论文就是要三段论结构:文章开头一定要来一段气势磅礴、辞藻华美的排比句;只有背下来名人故事,才能在文章里作案例……结果,对作文越写越害怕,语文成绩也大幅度退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直到认识作家闫晗,才慢慢从她身上解开困扰多年的谜团。夏日午休时,在附近的林荫小路散步,她会说:“看,这棵树上有一只蝉蜕的壳,透明的,应该是刚褪不久,很漂亮。”我左顾右盼一番后,还得问一句:“在哪?”
每到春天,枝头刚透出微微粉色时,闫晗就会迫不及待地邀我:“走,中午咱去河边看看樱花开了没。”“咱这儿还有樱花呢?”与她相比,我就是一个“瞎子”,全靠她带我“看见”生活中的美。
于我而言,写作仿佛与生活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彼此互不搭界,更缺乏捕捉生活多维动态的眼睛和能力。而闫晗总能“看见”,并且就像自带移动网络,随时随地能打开超链接,把万事万物都连在其知识图谱上。秋天,她能看出哪棵银杏树生病了,从它的叶子想到果实的味道,又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童年的银杏树的片段;冬天,她能一一辨认出在北方过冬的鸟儿,还能想起故乡那些有心机的鸟的趣事。
难怪她笔下总有写不完的话题,述不完的美景,讲不完的故事。原来写作不是抽象的理论研究,不是机械的堆词累句。在闫晗身上,写作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甚至可以说,写作就是用心地生活。
闫晗将自己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在《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全新的观察生活的视角:写关于父母的作文千篇一律?先找到一个“把手”,比如,试试从背影来写,朱自清、三毛等作家都用这个视角写出了名篇。课本里学的物理定律太枯燥?错了,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换个视角就是超燃的科幻大片。看综艺节目只能傻笑?看跑男都能找到演讲的技巧!
不同于大多数教授写作技巧的工具书,《跟着名家学写作》不是简单罗列写作技巧,而是从底层逻辑上教给读者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成为会生活、懂生活的人。
该书中,闫晗不仅介绍了自己观察生活的独门秘笈,还有数十位名作家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技巧。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南,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智慧的思维宝典。当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真正学会了观察生活之精微,体察世界之广大,他还怎么会抱怨生活无聊、无话可说?
闫晗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深谙孩子心理的老师,她在北京八中教授阅读与写作选修课,到全国十几所中学开展过讲座,都讲得有趣生动。书中每一个标题都能吸引小读者的兴趣:《哈利·波特们都是“美强惨”》《鲁迅小说里有个气氛组》《〈水浒传〉:武松打死了网红老虎》……不光学会了写作文,顺便把100多本名著里的经典片段、经典人物都学习了,还有比这性价比更高的阅读吗?
如果小时候,我能拥有这样一本作文书,就不会被困在写作文的阴影里,还能练就了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写过一句话:“我能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多少种世界,我就能生活在多少种世界。”
其实,写作并不可怕,好的文章不是在高不可攀的山顶,而是在你走过、路过、看过的脚下。虽然青春有遗憾,但现在读到这本书也不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