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岳
打开长篇小说《车桥 车桥》,映入眼帘的是小说的引子,虽然只有20余字,却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水乡,自然水多。
从哪里说起呢?
从一条河吧。
它叫涧河。
这独特的引子,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情不自禁就想一览全文。
这部小说出自江苏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得主、淮安籍作家于兆文之手。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长篇小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一经推出,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车桥 车桥》叙述结构十分独特。它融车桥地方革命斗争史和车桥战役史为一体,以卢剑泓等人的苦难成长为主线,以新四军侦察科长林痕等人的战斗历程为副线,两线交织,时空穿梭变换,情节呈螺旋式推进。翻开小说,好像一下子就来到那个战火连天却又热血沸腾的年代,特别有画面感。文中,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挣扎求生,新四军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勇壮举,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日军火烧涧河重镇车桥,大火三日不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13岁的主人公卢剑泓和母亲在一夜之间失去家园,被迫踏上逃亡、寻亲之路。这一走,是他们命运转折的开始,也是无数普通民众投身革命洪流的缩影。
在地方党组织的引领和新四军战士的帮助下,卢剑泓、叶霞姑、鲍艳萍、王玉荣等人在苦难中迅速成长。他们不再是柔弱的少年,而是扛起家国重任的革命战士。书中的他们,有血有肉,有过迷茫、恐惧,却在时代的召唤下,坚定地选择了保卫家园的战斗。他们的爱情萌芽于战火,升华于生死,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感动。
文中,日军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的暴行让人义愤填膺,激起民众的抗争。王玉荣、鲍艳萍是一对进步青年,先后加入党组织。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两人萌发爱情,后因叛徒出卖而同时被捕。在刑场上,两人举行了婚礼。那婚礼悲壮、凄美,让人悲痛难抑。
孙桂兰大娘在一个月内痛失王玉荣、王玉浩两子,复仇的火焰在自卫队员的心中燃烧,在有良心的围观群众心中燃烧。日本兵的暴行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愤怒——复仇,复仇!
一个个农抗会、妇救会、儿童团在敌占区悄悄成立,送子参军、送夫参军已不鲜见。
作家于兆文的人物描写极其细腻、深刻。《车桥 车桥》中,卢剑泓、叶霞姑两个少年在逃难中相逢,相依为命,把彼此视为生命中的亲人,却在纷乱的战火中走散。在寻亲过程中,两人各自加入了革命队伍。后来,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久别重逢,却把儿女情长深深地埋在心底,一心想着报仇雪恨,消灭敌人。卢剑鸿、叶霞姑两人在身负重伤后火烧芦苇荡,与敌人同归于尽,像火凤凰一般。
1944年3月5日打响的车桥战役是这部小说的核心。粟裕、叶飞率领新四军一师向盘踞在车桥地区的日伪军发起进攻。这场战役收复了车桥及周边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增强了根据地的整体实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写好这场战役,作家于兆文历时3年,走访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党史专家及历史见证者,还得到参战将领后代的指导,力求真实还原车桥战役的每一处细节。因此,书中呈现的众多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场景多元丰富,时空转换自然流畅,叙事张弛有度,情节繁而不乱,收放自如。
《车桥 车桥》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抗战史诗,也是一部淮宝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它让我们世代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通篇验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深刻论断。
《车桥 车桥》中不仅有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有对淮宝地区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其中朝牌、阳春面、文楼汤包、平桥豆腐等特色美食,以及当地的民俗民风、人文典故,都被巧妙融入故事之中,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让人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来自家乡的温暖与力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这就是淮安本土作家于兆文对家乡最深最浓的爱。
读完这部小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许多国家战火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钢铁长城般的人民军队、没有视军人为亲人的黎民百姓、没有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那么,国将不国,人民将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任列强侵略,屈辱不断。
朋友,如果你想了解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领略淮宝地区的风土人情,欣赏芦家滩、马家荡迷人的湖荡风光,《车桥 车桥》绝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