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阮 凌(狐狸家创始人) □采访人:孙 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近日,上海书展上,以“水墨名著系列”新书亮相的狐狸家品牌成为书展中值得关注的存在。本报记者围绕近年童书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等话题,专访了狐狸家创始人、总编辑阮凌。
□聊聊狐狸家2025年计划的新书品种,销售情况如何?
■2025年的新书不多,大概10来套。如比较受欢迎的“水墨名著”系列,一直在更新未完结,有的读者说:“我孩子小学都要毕业了,唐僧师徒还没取到经,能不能多搞几个人创作。”其实我们很懂读者的着急,我们也着急,但也蛮无奈,这与我们的创作流程和编辑流程有关,大概每个套系每年更新2~3本的速度,在保证现有品质基础上,很难再快。销售方面,与去年勉强持平。
□近年,童书市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渠道环境变化巨大,狐狸家作为一家原创童书研发机构,怎样看待这样的市场行情?
■我们有很担忧的地方,市场压力已经传递到了作者方。当一个行业倒逼最上游时,就会变成一种系统性的恶性循环。就像餐饮行业饿死了厨子,很难有好菜端出来,出版行业饿死了作者,就很难有好书出来。
□狐狸家很多产品针对学龄孩子,国内人口出生率是否会影响狐狸家整个产品战略定位?
■会有影响,但我们也没办法改变人口结构趋势。目前还是打算专注在绘本上,毕竟总基数还在那里,还有潜在市场,现在的童书产品其实远远做得不够好。就像我说的,时代变了,孩子变了,但童书还没有变,这是童书创作者的失职。
□请聊聊“水墨名著”系列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已出版套系的销售成绩?
■《西游记绘本》累计销售700余万册,《三国演义绘本》累计销售200余万册。
□《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IP进行儿童化改编,如何平衡原著精髓与儿童接受度?
■就拿最新的《水浒传绘本》举例,因为其改编比前两个更难。一方面,《水浒传》是市井小说,有很多暴力血腥,我们会酌情删减、减弱;其情节支线繁杂,孩子不太容易理顺,我们会优先选择家喻户晓的重要角色的主线故事,让孩子人生第一次接触它就是最精彩、最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水浒传》也是中国古典的英雄主义,是充满“侠”和“义”的江湖。这其中的勇敢、率直、正义、担当,集体生活的互帮互助,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于今天的孩子,尤其是泡在电子屏幕里、缺少真实社交的一代孩子而言,是非常稀缺的。这也是《水浒传》值得一读的地方。
□该系列采用传统水墨画风,但加入了动态分镜设计,这种“新国风”美学背后有怎样的创作理念?
■我们是给今天以及未来的孩子做童书,理应研究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和阅读习惯,否则做出来的产品会脱离真实需求。新一代孩子从小看动画、看电影,绘本里的动态分镜设计,是为了照顾新生代的阅读感受,他们愿意看、爱看,才有价值。当然,我们也会融入传统水墨画风、保留经典之美,在“满足需求”和“引领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狐狸家的高成本制作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是否会做调整?
■目前成本没有缩减,员工福利也没有缩减,我们还是坚持把品质保住,把团队保住,努力做出更好的产品回馈信任我们的读者。
□聊聊已开发的配套音频、儿童陪伴类硬件情况?
■目前狐狸家出品童书30多个套系,有配套音频的是20多个套系。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狐狸家故事机,卖了2万多个,故事机里除了现有配套音频,还可以免费更新,也就是狐狸家未来制作的每一个音频,用户都可免费更新到故事机里。
□近年,渠道变化剧烈,狐狸家如何探索私域流量的运营?
■狐狸家创办8年,积累了一批核心读者群体,目前是通过社交平台自营账号和群功能保持交流,读者给我们最真实的反馈,我们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活动讯息,黏性挺好。私域运营我们一直在思考,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充分,有没有更有效、更成体系的运营动作,能让读者对狐狸家的好感度和参与感再上一个台阶?
□未来童书市场的发展方向会如何?狐狸家将如何定位自己未来的行业角色?
■IP这块有想法,但没能力,缺少能够整体把控IP运营并真正落地的人。我们手上有版权,有些版权具备发展成IP的潜力,也有黏性很高的读者粉丝,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我们不太懂怎么开发。比如基于现有版权内容的衍生品开发、跨界合作……我们都尝试过,都不够满意,我们苦守着一堆读者粉丝,但不知道怎么做更好,这是我们目前的困境和未来要发力的地方。(完整版请见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