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叙事的历史重构与价值追寻
青年军旅作家王昆推出新作——《逊克河秘事》,以此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这部小说构成了一幅抗战的局部“清明上河图”,他以显微镜般的洞察,刻画了宏大历史下鲜活的肌理纹路。他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展了抗战叙事的疆域,更在整体架构与细节雕刻中,展现出独特的抗战认知论与价值追寻路径。
在闽西群山的褶皱里,九龙溪的流水裹挟着战火与血泪蜿蜒前行。王昆的《九龙溪静静流》以工兵曹桂声的逃亡与觉醒为叙事主线,在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曲悲怆的革命史诗。小说通过精妙的意象编织与叙事空间的转换,将个人救赎与集体觉醒熔铸成血色黎明前的精神图谱。
在黑龙江与逊克河交会的界江地带,一座被雨水冲刷出的坟墓,引出《逊克河秘事》这篇充满地质诗意的作品。这部作品突破传统抗战文学的二元对立框架,以充满悖谬的人性光谱,在东北密林的暴风雪中,书写着超越国族界限的生命诗篇。逊克河独特的水文特性成为叙事的深层结构。夏季的湍流与冬季的冰封,对应着叙事节奏的张弛。美佐在冰封的江面逃亡,在未结冰的江边牺牲,水体的物理状态与人物命运的转折有了某种关联。这种地理诗学赋予战争叙事以自然的律动感。王昆的叙事智慧在于,他让仇恨与宽恕在波涛江水中沉淀,最终淘洗出人性的最本真——那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是在极端境遇下依然闪烁的生命尊严。
《刺客李列传》角度独特,是将家国大义的血色旌旗悬置在家族墓园的枯枝上,让两具血脉同源的躯体在月光下互为镜像。当李列传与沈玉山拼尽全力互相撕扯时,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对峙场景,不仅撕裂了抗战文学惯常的敌我分野,更将历史的暴力本质暴露在惨白的月光之下。贯穿通篇的枣树与弹弓构成的童年符码,在兄弟二人的生命轨迹中投射出诡异的分形。汉奸与孝子的双重身份在纸钱灰烬中激烈对撞,暴露了战争伦理对传统人伦的暴力重构。
《东山上,西湖里》以淮北平原的西湖村为叙事坐标,编织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图谱。王家深宅里埋藏的银圆,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褶皱中不断被叩击,最终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显露出其寓言本质。这部作品通过对财富迷局的解构,完成了对权力、欲望祛魅的过程,在虚实相生的叙事中,构建起关于历史与人性的深刻隐喻。“东山上,西湖里”就像一个藏宝谜题,构成贯穿整个叙事的核心悬念。
当我们在《逊克河秘事》的冰晶里看见人性的闪光,在《刺客李列传》的畸形身躯中发现精神的伟岸,在《九龙溪静静流》中感受信仰的回归,在《东山上,西湖里》中完成对财富、欲望的祛魅,就理解了作家真正的抱负:他们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锻造认识历史的新的感官。这或许就是抗战文学在当下的最高使命——不仅要记住过去,更要教会未来如何记忆。(秩 八)
展现中国共产党传播智慧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浙江工业大学易继苍、屈胜飞、杨菁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蹈厉戎衣: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与传播媒介》日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立足丰富翔实的史料,突破传统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深入解读党的传播智慧与舆论动员经验,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和有力支撑。
全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媒介为经、以任务为纬”的网状叙事结构:以书面、口语、视听三大媒介系统为“经线”,以群众动员、党内教育、对敌斗争三大宣传任务为“纬线”,交织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全貌。作者在“泛媒介观”理论基础上,聚焦报刊、歌曲、标语口号、美术、戏剧、广播电影等多种媒介形态,据其传播特点与实践效能,分设六个篇章,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万物皆媒、媒尽其用”的传播智慧。
作为一部学术与现实意义兼备的研究成果,该书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宣传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宣传工作的根本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了广泛传播。二是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相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三是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善用一切资源、激发全民参与,最大化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效能,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武器与群众动员。(王佳琪 屈胜飞)
揭示民族精神
在抗日烽火中淬炼铸就的辉煌历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知名学者左玉河教授所著《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近日出版。这部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要成果,凝聚着左玉河教授数十年研究心血,全面展现了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主题,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淬炼升华、铸就的过程。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抗日、民主等时代主题展开思想论争。中国应该如何取得民族独立,成为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全书以丰富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系统梳理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界如何探索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及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淬炼铸就的辉煌历程,有力佐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左玉河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深耕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数十载,治学严谨,功力深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广泛搜罗并大量运用了档案文献,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将思想放在时代发展脉络中去写,同时比较思想之间的异同,关注思想之间的争论,并从时代任务、时代议题、思想的内在价值等方面,去把握思想的真实内涵,并给予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逻辑清晰,分析透彻,新见迭出。
长久以来,学界对抗战历史大多集中在政治、军事、外交层面的专题研究,系统研究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思想史的专著较少。左玉河教授此著的问世,正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这部著作无疑为理解抗战时期中国的精神图谱补上了关键一环。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艰难曲折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提出并完善其全面抗战思想及成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国民党的“抗战建国”主张及其向独裁思想的演变等,更将视野拓展至文化思想领域,呈现了“学术中国化”运动、文化形态史观的兴起、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以及新儒家思想的发展。
为匹配该书厚重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价值,广西人民出版社对该书的装帧设计倾注匠心。全书采用冷色调设计,封面精选精品黑砂野陶纸,运用烫金、压凹等工艺,书脊选用高品质布料,确保圆背装帧牢固耐用。(徐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