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大节点,许多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重点图书,以文字为载体还原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了包括《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等一系列重要图书。本期,记者专访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一同探寻他们推出的重点书目,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从文字中感受先辈们的热血与坚守。
人民出版社:从 “军队征战” 到 “敌后坚守”,全景还原抗战史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唐姝菲
作为深耕主题出版的重要力量,人民出版社此次重点推出两套抗战主题丛书,分别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和“人民军队征战历程”两个核心视角出发,用翔实的史料、专业的研究,为读者构建起立体、全面的抗战历史认知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系列丛书是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的核心成果,由军事科学院牵头组织(具体由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实施),集结了全国近20个研究机构和院校的数十名抗战史研究专家学者,历经近9年的史料收集、考证与撰写,最终形成23种、32卷书稿,总字数约1200万字,堪称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研究集大成之作。丛书在内容架构上极具系统性,既涵盖“指导层面”的《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指导史》——该书详细记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各地中央局、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如何以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指导敌后军民开展长期抗战并夺取胜利的过程,提炼出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包含“军队层面”的4部通史——《八路军抗战史》《新四军抗战史》《东北抗日联军史》《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史》,4种书分别记录了4支人民武装在党的领导下,依托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加强自身建设的完整历程,填补了此前缺乏“篇幅较大的八路军抗战史”等研究空白;更收录了17部“根据地层面”的专著,从《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到《浙东抗日根据地史》《华南抗日根据地史》,全面覆盖了陕甘宁、华北、华中、东北、华南主要抗日根据地,详细讲述了党领导人民军队与地方党组织紧密合作,创建、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历史;此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一书,还聚焦党如何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旗帜,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开展对外交往,为抗战胜利争取外部支持的历程。整套丛书广泛收集海内外新史料、充分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抗战时期人民军队通史与各抗日根据地通史体系,更以客观、严谨的叙述,客观翔实的史料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除了系统梳理敌后抗战历史的重磅成果,人民出版社还推出了一套聚焦人民军队征战历程的系列丛书。“人民军队征战丛书·抗日战争篇”是一套兼具历史严谨性与叙事感染力的作品。整套丛书包含《孤悬喋血》《深入敌后》《巩固发展》《艰苦奋战》《反攻凯歌》5部,均由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理论研究或教学的专业人员撰写,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丛书以时间为纵线,清晰划分出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从人民军队征战的独特视角,完整记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孤悬喋血(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9月—1945年9月)》聚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的14年历程,不仅描绘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从兴起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最终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演变,更生动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著名将领与关键战斗,让读者得以窥见东北抗联在严寒与绝境中“孤悬敌后、血战到底”的悲壮;《深入敌后(1937年7月—1938年10月)》则以约21章的篇幅,记录了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展开——从改编出征、东渡黄河,到首战平型关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到驰援娘子关、驰骋察南冀西、转战冀中冀东、挥师大江两岸,每一场战斗的细节都通过权威历史文献与亲历者回忆录得以还原,字里行间满是革命将士的英勇无畏;《巩固发展(1938年10月—1941年1月)》将目光投向抗战相持阶段,彼时武汉失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全面开展游击战争,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更独立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形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区的反包围态势,书中对1940年百团大战的记述尤为深刻,既展现了战役对日军的沉重打击,也凸显了其在振奋全国军民斗志、遏制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危险中的关键作用;《艰苦奋战(1941年1月—1943年6月)》聚焦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放手南进”,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清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亦发动皖南事变推进反共高潮,书中通过对这一阶段军事斗争史实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抗战智慧,以及人民军队在绝境中坚守的优良传统;《反攻凯歌(1943年6月—1945年9月)》则以“反攻”为主线,分11章再现了华北八路军、华中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共中央战略指导下,从开辟反攻前进基地、扩大解放区到发动全面反攻、最终迎接胜利的历史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永恒的家国记忆,不灭的文化火种
■受访人:李红英(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 □采访人:孟丽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近日,一套由西南联大博物馆组织编选的“西南联大名师课”系列丛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者专访了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
该丛书不仅是一套珍贵的思想文化出版物,更是一份致敬历史、传承文脉的厚重献礼。
□丛书的出版背景是什么?
■这套丛书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我们西南联大博物馆联合东方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一项重要出版成果。作为抗战旧址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有责任将西南联大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介绍给读者、贡献给社会。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创造了教育奇迹。编选出版这套丛书,正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展现名师学术风采。
□丛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套丛书内容非常丰富,是我们从西南联大名师们的学术文章和课程讲义中精心编选出来的。它囊括了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钱穆、费孝通、王力、雷海宗、吴大猷、任继愈等50多位代表性名师的经典作品,总共校勘、精选了300多篇文章。在内容组织上,我们借鉴了西南联大“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将内容分为10个主题分册出版,分别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诸子百家》《诗词曲赋》《文化常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世界文学》《世界哲学》。这是当前市面上唯一一套由西南联大博物馆组织编选出版的多卷本联大名师通识类作品集,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
□入选“名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定义的“名师”,是指在西南联大工作或学习过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就已是其学术领域中的大家,如梅贻琦、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第二类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间不长,但名字记录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职员录”中,或虽获聘任因故未到任但名录在册的著名学者,如顾毓琇、胡适等;第三类是为了体现文化传承,我们特别收录了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各自领域的名家学者,如历史学家丁则良、古典文学家李嘉言、哲学家任继愈、翻译家王佐良、诗人和翻译家查良铮(穆旦)等。他们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高峰。
□编选这样一套大型丛书,遵循了哪些原则?历时多久?
■整个编选工作历时2年多,凝聚了我们博物馆团队的大量心血。在选编原则上,我们主要把握了三点:一是择师重“名”,精选能代表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和时代学术高峰的名师;二是选文重“精”,从海量备选底本(数量是入选文章的10倍以上)中,筛选出具有通识性、思辨性和时代价值的经典文章,确保文章质量上乘;三是阅读重“易”,立足于让读者“读得精进、读得懂”,尽量精选名师著述中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易读性好的文章,提升阅读体验,方便读者接受优秀文化滋养。
□丛书文章来源多样且年代久远,在编辑校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以确保准确性和可读性?
■这是个重要问题。文章有的来自课堂讲义、广播演说,有的来自经典论著。丛书所选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就像他们课堂授课一般娓娓道来。但不可否认,由于时代原因,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与现今略有差异,同时,每位名师在讲述风格、行文习惯等方面,以及作品的体例、格式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为保证本套丛书的可读性、准确性和连续性,以及文字、标点符号用法的规范性,我们按照国家有关编校规程,对入选作品仔细编校,纠正了个别讹误,并对原文进行了统一体例的处理。
具体工作包括:一是统一体例格式,每分册按主题分篇讲;二是规范纪年数字,原文中表示纪年的数字统一改为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元纪年的名称统一为“公元”;三是审慎处理文字,对因语言习惯变迁造成的差异,除确为错别字外,不影响理解的均保留原貌,以存时代特色,译名也保持原貌;四是核对引文出处,对引文与现今版本有出入的,在忠于作者表述基础上,依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版本进行核对修改;五是规范标点符号,按照2012年《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六是为更清晰地表达文章内容,对少数文章进行重拟标题和分节处理;七是明确注释区分,编者加的注释用脚注并标明“编者注”,出处及参考文献用尾注。
□你认为这套丛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这套丛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术思想价值,它系统展现了西南联大名师们极其丰厚的学术思想,是了解那个时代学术高峰的重要窗口;二是精神传承价值,读者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深刻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精诚团结、坚持教书育人、治学报国,为续写中华文脉所体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高洁操守和执着坚守,这正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三是阅读与典藏价值,内容经典丰富,编校精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提升文化素养,其权威性和系统性也使其具有重要的典藏价值;四是时代纪念价值,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重要时刻出版,它承载着“永恒的家国记忆”,传递着“不灭的文化火种”,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启迪。
四川人民出版社:从国际视野到川地记忆 多视角还原抗战历史
■受访人:江 澄(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采访人:唐姝菲(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贵社出版的《华北:1937—1945》与《桂河》均从国际友人视角,记录了真实的抗战图景。请问贵社对外籍作者的作品是如何甄选并且发掘其特有价值的?《华北:1937—1945》是如何通过外国人视角,来表现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的?
■我社在甄选外籍作者作品时,尤其是历史类选题,对史料的真实性、内容价值的判断是第一位的;其次,作品最好能够兼顾学术严谨与大众可读。在这一标准下推出的《华北:1937—1945》。作者林迈可以英国学者的身份进入华北,把焦点放在战场之外的敌后日常状态:他记录晋察冀边区如何靠拆日军电话线、改造油灯为电台、用骡马运输药品维系一条“隐形供给链”;通过帮助白求恩调试X光机、与聂荣臻讨论“麻雀战”等细节,把华北军民的韧性转化为盟军情报与物资循环中的关键节点,从而从外国人视角将中国战场嵌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视野,证明这块被忽视的腹地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链条上不断输出经验、技术与士气的“隐形发动机”。
□《保家卫国——四川省中共抗战老战士口述史选编》《抗战中的四川故事》均是对四川在抗战中的书写。请问四川地区的抗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怎样的特点?
■四川地区的抗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四川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四川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和“易守难攻”的战略位置,成为抗战时期支撑整个抗战的“大后方”。
四川是“无川不成军”的兵源第一大省。四川提供了抗战时期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兵源。川军足迹遍布全国所有正面战场,其出川时的简陋装备和作战时的英勇悲壮,闻名全国。
四川是巨大的财政与后勤保障基地。四川提供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和大量的粮食征购,保证了前线军队和政府机构的基本运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四川人民节衣缩食,支撑起了抗战的经济命脉。同时,四川人民以血肉之躯抢修川陕、川滇、川黔等公路,修筑飞往印度的“驼峰航线”机场群,有力地支撑了前线战事。
□老战士的口述历史选编,收集量也比较大,可以想见由于老战士们年事已高,会存在一些整理上的困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口述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哪些老战士的口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收集老战士口述资料的时候,他们年事已高,可能存在对具体人物、时间等记忆不清楚或不准确的地方,整理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交叉考证,需要进一步甄别判断,与历史档案、文献记录进行比对,去伪存真,但又不能伤害口述者记忆的真实情感。这些对于整理者来说存在巨大的挑战。同时,访谈时,受访者因体力有限,无法长时间进行访谈。听力、表达能力的下降,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加上多数老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方言口音等地域性差异问题比较突出,可能导致人物、地名等记忆存在误差,特别是当年的行政区划与现有的行政区划差别较大,编辑时我们尽量保持原地名的描述并进行查询和佐证,力争通过老战士的口述生动立体地反映抗战的历史细节。
这些口述史的突出特点是从微观角度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民兵、基层政权的日常工作、军民关系、后勤保障、通信联络、动员宣传等具体抗战活动。这些历史细节正是口述史最珍贵的地方,让历史变得有温度、可触摸。该书即是以口述方式提供了“衣食住行、奖惩抚恤、通信联络、卫生教育”等鲜活细节,弥补了历史文献记录的一些盲区,使抗战史更为立体丰满。该书以访谈实录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基础史料并整理出版,无疑填补了口述抗战史的空白。
在每位老战士的回忆中,几乎所有口述的开篇,都会提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打鬼子,保家卫国”是他们当年最简单的从军动机,这种朴素而强大的爱国主义是共同的精神底色。同时,回忆中也充满了他们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现有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
总而言之,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动回忆,为我们拼接出了一幅立体、生动、感人至深的川人抗战图,让我们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由无数普通人的牺牲、奉献和坚韧所铸就的。
□在今年即将推出的众多抗战相关图书中,我们注意到有著名学者岱峻的作品。请问在即将出版的“风过华西坝”系列作品中,有哪些新的发现?
■新版的三卷本《风过华西坝》有以下几点新的内容:一是对抗战时期成都的人文历史有了新的补充。二是关于“华西坝五大”的发展梗概,以及华西坝的人物和故事,在第一卷《风过华西坝:五音协奏》和第二卷《风过华西坝:学人往事》中进行了重新梳理。比如,详细介绍了华西协和大学的开创者启尔德家族五代;介绍了华西的生物学系如何改变了四川人的餐桌,像龙泉水蜜桃、安岳柠檬等,都是当年华西生物系丁克生先生带给我们的。三是第三卷《风过华西坝:雁影苔痕》综合运用了文献、日记、书信、诗词、报纸等史料,重新解读和还原了抗战时期华西坝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