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逢春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日益凸显。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目前正沿着综合性、多元化的路径展开。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创新,促使对研究资料提出更高要求,将分散的跨学科、多语种文献进行归并、整合,形成坚实可靠的文献基石,已成当务之急。陈支平、陈春声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正是对这一综合性研究所需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大型出版项目。
《集成》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计划出版800册,涵盖历代史籍编、近现代文献编、历史档案编、民间谱牒编、民间文书编、西洋文献编、东方文献编、科技与文化编等8个分编。首批出版的《历代史籍编》140册,主要收录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史部著述,包括相关的地理杂记、方志、专志,有关海外交通、贸易、邦交、海防政书等共337种;《民间谱牒编》100册,收录福建、广东、浙江、广西等地华侨族谱54种;《科技与文化编》100册,收录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文献144种。
《集成》由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单位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校以及“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的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参与。《集成》采用总主编总其成、分编主编分工负责的模式编纂,由国内多所高校相应领域的专家组织团队分别负责各个分编,以发挥所长,允称当前学术环境、学术条件下的有效模式。《集成》作为一项综合性大型文献工程,系统搜集散布于各地的“海丝”文献,以八大分编、800册的宏大规模,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海丝”文献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史料边界的拓展与认识角度的延伸,即通过多类型、多语种、多层次的史料整合,重构“海丝”研究的史料基础,以实现对“海丝”历史的“立体还原”。
可以预见,《集成》对于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可提供实现三重学术突破的史料价值:其一,通过系统整合散布全球的官方档案、民间文献与多语种史料,构建“官方—民间”“中国—域外”的多维文献体系,突破传统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与“中国中心论”叙事框架,为构建平等互鉴的全球文明史观提供了可能;其二,以航路变迁、贸易拓展、技术传播、物种交流、文化互鉴等实证研究案例,串联起亚、非、欧三洲物质与精神文明互动的立体网络,将区域史纳入全球互联分析框架,展现“海丝”研究的全球视野;其三,通过官方档案与民间文献互补、多语种史料对读、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存互证等多重证据链整合,系统揭示印度洋商贾中转、南岛语族扩散、西学东渐等跨文明互动机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从东西交通为主转向“多中心网络”范式。这种基于多元史料互证与跨学科整合的研究路径,可以重构文明互鉴史观,为全球史书写提供超越地域与学科壁垒的新范式。
《集成》的编纂出版,不仅为“海丝”研究进一步夯实了学术基石,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方面,《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了史料支撑,构架了连接历史文献与现代社会的学术桥梁。从国际视野看,《集成》的跨文化协作编纂和多语种文献收录,展现出中国学术界开放包容的姿态,有利于改变西方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球史研究走向多元对话。
展望未来,《集成》的价值将随时间推移而愈发凸显。一方面,为“海丝学”的学科建制奠定文献基础,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典型;另一方面,跨文化协作模式为全球范围内的文献整理与文化保护树立了典范。《集成》所彰显的和平、开放、包容的“海丝”精神,更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
总之,以多角度、全向位、高质量的文献,为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拓展新视野,努力为构建相应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支撑,正是《集成》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