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烨
由成大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于2025年4月上市。这部世纪经典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提供助力。
1969年,《机械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首次出版,结束了我国机械设计领域没有大型工具书的历史,更成为新中国工业技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手册》的出版是新中国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在当时起到了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56年来,《机械设计手册》几次改版,这部世纪经典也在变与不变之间接续传承,熠熠生辉。《手册》能够常变常新,除了我们一直所秉持的开放的态度、包容的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具体做法上也得益于我们一直坚持的五个“不断”。
不断坚持调研。作为编者,每版《手册》的出版并不是终点,而是下一版次修订的起点。手册主编成大先、王德夫以及手册各篇主编共30多人,经常邀请机械方面的专家、学者座谈,倾听他们对修订的建议,并深入设计院所、工厂和矿山第一线,向广大设计工作者了解《手册》的应用情况和意见,及时发现、收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和新问题,多方位、多渠道跟踪、收集国内外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改进和丰富《手册》的内容,使《手册》更具鲜活力,以最大限度地快速提高广大机械设计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不断听取读者的反馈。作为出版方,在每版修订时,出版社都会根据读者反映及书店反馈的信息,及时提出修订计划,做出修订安排。为保证质量,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从《机械设计手册》的提纲论证到最后统稿定稿,出版社编辑都深入到编写工作中共同讨论。
不断吸收得到实际应用的最新技术成果。在第一版编写时,上海交通大学童祖楹教授曾提供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多年积累的“液力偶合器设计与选用”等设计资料。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丛书和高工等人将汇总多年的液压设计资料并入手册,使“液压系统设计”首次出现在工具书中。在第二版编写时,上海机床厂的热处理工程师们热情地提供“几类典型零部件的热处理实例”。在第三版编写时,被誉为“锥齿轮大师”的洛阳工学院梁桂明教授,主动提供自己的发明专利——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齿轮技术,该技术突破了零传动设计的制约,创立了非零传动设计。在第四版编写时,济南钢铁集团季泉生教授主动将自己长期现场处理生产事故的经验和成果——多点柔性传动动力分析的数学模型奉献出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仕贤教授向手册推荐了他开发的新产品——活齿传动。太原四轧厂工程师李四林主动献出自己的发明专利——双曲线中空橡胶缓冲弹簧。
不断关注企业最新研发的机械零部件等产品。在产品设计资料的编写方面,对许多生产厂家进行了标准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将标准化好的产品作为入选首要条件。应广大读者要求,介绍产品时,在备注中增加了产品生产厂名。
不断关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更新。所有产品、材料和工艺均采用新标准资料,如材料、各种机械零部件、液压和气动元件等全部更新了技术标准和产品。
任何一部精品著作的问世,都是编写人员与出版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晶。作为出版方,编辑部门主动承担了一部分疑难稿件的组稿工作,成为主编和编写人员之间的联系桥梁。同时,还配合主编完成了大量稿件的整理和审核工作。年初是手册上市的最佳时间节点,为了赶在这一时间之前出版,编辑们几乎每一版次的修订,最后的春节都是在加班赶稿中度过的。正是由于这种牢固、密切的合作关系,才使双方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把《机械设计手册》的编写出版工作作为双方共同的事业而全力以赴。
回顾《手册》第七版出版历程,广大编者和出版社上下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很多编者都曾经是手册的读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不时能感受到他们对这部绿皮手册的厚爱和崇敬。他们能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编撰手册,正是基于对《机械设计手册》的极大认可,以及希望这部世纪经典能够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情怀。对于《机械设计手册》来讲,第七版传承的不仅是内容,更铸造了一支热血沸腾、执着前行的作家队伍,也让我们对手册的明天满怀憧憬。
对于出版社来说,第七版修订同样是巨大的挑战,不但时间紧,而且任务重。虽然手册整体修编工作时间跨度大,但因为手册篇数多,进度上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而且一些篇章还要应对突发情况。手册共23篇,2000多万字,1万多页,相当于70本30万字的图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出版,其编辑加工、复审、终审、校样通读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数字版是基于纸质内容开发,在时间进度上更是倒排工期、异常紧张。为了保证第七版能在2025年年初上市,出版社很多同事每天加班加点,尤其在手册出版前的最后两三个月,每天加班到七八点成了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部门协同努力,手册终于如期出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的面世,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以更科学的体系、更精准的数据、更实用的案例,为新时代的机械设计工作者提供可靠支撑。它不仅延续了“绿皮书”的权威基因,更以数字资源平台、智能检索功能等创新服务,让知识触手可及。
(作者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