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在此背景下,出版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传承文明的同时,探索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出版业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挑战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的出现,从竹简典籍到活字印刷,每一次传播方式的革新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出版业不仅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功能,更是塑造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出版工作的历史使命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出版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需要承担把握政治导向、促进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要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统领和思想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动辄数月甚至一年的出版周期相比,自媒体可以实现日更、月更,其传播速度和效率远超传统出版物。
但出版业并非全无优势。北京看山科技有限公司通过AI技术有望将复杂的人工绘图成本降低80%以上,并在文稿加工、编辑校对等多个环节嵌入AI人机对话实现了效率提升。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人卫标准临床专科知识库”,借助人工智能将原本需要2年完成的编写工作压缩至6个月,显著提升了知识生产效率。这些实践表明,在保持内容质量的同时,出版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自媒体竞争。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对高质量语料的依赖程度。这些模型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来学习人类的语言模式。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泛滥正在对网络生态和模型训练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根据亚马逊研究人员公布的结果,约有57%的网络内容由AI生成,这些低质信息不仅污染了数据环境,还导致模型在自我训练过程中出现性能下降甚至“偏见”。如果我们的模型只能“学习”低层次的内容,那么最终将导致现代社会陷入AI生成的信息茧房。
AI生成内容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在文化领域尤为突出,数据沉默导致文化失声、流量算法加剧符号异化、低成本生产侵蚀事件真实性。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出版业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从西藏苯教寺庙到云南摩梭人文化,从河北吴桥杂技到陕西华阴老腔,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所讲:“考古学家采集的大量材料中只有不到10%能被用于研究,其余大多闲置在仓库,尤其是陶片;而这些正是可以利用AI进行高效处理的宝贵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挖掘、整理和传播,才能真正融入大语言模型的知识体系中。
出版业的转型与创新之路 出版业应当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独特价值:
首先,引入智能出版流程,优化内容编排和审核环节,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技术赋能不仅能够帮助出版业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中保持竞争力,更能为优质内容的传播开辟新的路径。
其次,出版业可以携手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具有专业水准的语料资源,为大语言模型提供优质的训练素材。通过充分发挥出版物的内容优势,提升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质量,让科技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深化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出版业应当承担起系统性梳理散落各地的文化遗产的责任,建立完整的文化档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出版业唯有积极转型、守正创新,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承担起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认识到,出版业的未来不在于与自媒体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找到独特定位。
展望未来,出版业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同时坚守文化传承的基本职责。通过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式,实现传统出版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不仅关系到出版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乎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