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淇
当下,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内在逻辑,精准识别其外在表现特征,系统探寻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对于出版业在数智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技术变革驱动内容创作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新生产力形态。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深刻改变着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每一个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关键要素,如一位智能助手,深度融入创作全流程。它不仅能帮助作者快速检索海量的知识资料,还能依据大数据分析提供的市场趋势、读者喜好,辅助构思新颖且契合需求的选题方向。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模型则像是出版行业的“市场指南针”。出版行业借助专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全方位洞察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无论是地域、年龄、职业带来的差异,还是不同时段阅读热点的变迁,都能精准把握。基于这些精准洞察,策划编辑们便能有效、高效地挖掘出极具潜力的选题,提高出版行业全流程的工作效率,让即将问世的出版物如同自带“引力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诞生之初就紧密贴合目标受众的需求,彻底改变传统选题策划时的盲目与猜测。
新型基础设施重塑出版流程。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出版业的协同作业搭建起了一座无形却坚实的“桥梁”。以往,编辑、作者、校对、排版等人员常常受限于地域分隔,沟通协调耗时费力,文件传输与版本管理极易混乱。如今,借助云计算强大的云端存储与计算能力,各方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接入网络,就能实时在线共同编辑一份文档。编辑的修改意见瞬间可达作者端,排版效果即时呈现,资源共享变得轻而易举,版本迭代有条不紊,出版流程得以大幅简化,时间成本显著降低。
以5G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的普及,从出版选题策划、内容编辑重构、产品渠道重塑等方面,给出版业带来巨大变革。特别是在融合出版领域,5G就像是一条高速“信息通道”,促成出版内容生产的直播化、在线化、实时化。
创新要素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人才要素的革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关键一环。新时代出版业呼唤复合型出版专业人才,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出版专业知识,熟悉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装帧设计等流程,还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运用,了解如何将前沿科技融入出版产品中,更要擅长新媒体营销,懂得利用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推广出版物。他们就如同多面手,在出版业各个环节发挥着纽带作用,推动内容创作、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板块紧密融合,催生全新的出版业态。
资本流向的转变同样为出版业注入强大活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风险投资与产业基金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数字出版、知识付费等新兴领域。这些资金的涌入,犹如新鲜血液注入肌体,为新技术研发、新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出版企业得以有底气加大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出版内容创作等方面的投入,促使出版资源向高附加值、创新型项目聚集,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
产品形态精彩纷呈。融合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出版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打破了纸质图书单一的知识传递模式,巧妙地将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深度绑定,为读者开启全新阅读体验。有声阅读作为融合出版物的主要代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科技发展的多元需求,不仅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学习与娱乐的迫切需求,同时不断强化了出版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产品形态创新。
营销渠道多元拓展。线上营销已成为出版业抢占市场的关键阵地。电商平台图书直播带货热潮持续升温,以科技类图书为例,出版社在进行图书营销时,也注重利用电商平台,深入分析科技图书市场营销现状,借助电商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维持并提升科技图书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出版社可以积极与各大电商平台的专业主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执行科技图书的宣传促销活动,实现电商平台市场营销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专业主播凭借对书籍内容的深入了解、生动的讲解以及极具吸引力的优惠促销活动,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流量,精准触达目标读者群体,实现图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营销异军突起,读书博主等群体通过撰写精彩书评、制作荐书短视频,引发读者之间的口碑传播,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度往往能迅速转化为购买动力,让好书在网络世界迅速走红。
线下实体书店面对线上冲击,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创新转型,强化体验式营销。通过区分不同的阅读群体和书籍类型,打造主题阅读空间,营造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氛围。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实体书店积极探索数字化运营的新实践模式,既保留传统书店的运营优势,又通过数字化平台积极开展线上营销,实现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提高实体书店的竞争力。
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背景下,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创新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出版业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深度跨界融合成为当下趋势。这就意味着传统出版业链条发生变革,同时对出版主体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衔接性和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实现不同产业的深度跨界融合。一部热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往往能引发收视热潮,出版方借此机会通过版权运营分享影视产业红利,同时影视作品的热度又会反哺图书销售,带动原著及相关衍生书籍的热卖。动漫、游戏作品衍生图书出版也渐成气候,围绕热门动漫角色开发的画册、故事集,基于游戏剧情创作的攻略书籍等,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
出版业还积极切入知识服务领域,实现从单纯卖书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知识解决方案的华丽转身。例如,为企业打造专属的行业研究报告,依据企业需求定制线上培训课程体系,深度嵌入企业知识管理流程,不仅满足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求,也让出版业深度融入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强化技术自主研发与应用。出版行业应积极携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在此平台上,各方集中优势资源,聚焦数字版权保护这一出版业的“生命线”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算法、数字水印等技术,确保出版内容在数字世界的安全传播。同时,针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内容创作工具展开攻关,让出版人能够轻松驾驭这些前沿技术,创作出令人身临其境的出版产品,为出版创新筑牢坚实的技术根基。鼓励企业内部技术孵化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出版企业可设立专项创新基金,为员工自主研发小而美的技术应用提供资金支持。
创新商业模式多元拓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4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其中趋势六为“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融合,出版多元产业深度协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传统出版业向“出版物+其他文化服务”的二元型新业态转型,加强与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在教育领域,积极进行教育产品的创新与变革,根据市场的阅读需求精准定位教辅产品,并和多方教育机构深度交流与合作,重塑出版理念,有效优化出版内容,探索和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教育出版新商业模式。
此外,开展出版+文旅融合项目蕴含巨大潜力。出版企业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出版与之相关的书籍,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民俗风情介绍等。同时,配套设计文化旅游线路,将书中提及的景点、文化遗迹串联起来,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纪念品。以书为媒,串联起文旅产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书籍、纪念品,阅读书籍后又激发旅游兴趣,实现跨产业增值收益,拓展出版业的营利边界。
构建人才培养与引进长效机制。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依赖于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是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出版专业肩负着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须优化课程设置。在保留传统出版专业精华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人工智能原理、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实战等前沿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最新知识与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出版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出版项目中锤炼能力,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理念转变为具体实践形式,确保为出版行业精准输送适配人才。
出版企业不仅要和高校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关系,同时自身也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面向全球招募数字出版专家、新媒体营销人才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充实企业创新力量。同时,完善内部人才晋升与激励机制,为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优厚待遇、公平竞争环境留住复合型出版人才,激发创新潜能,让其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强调创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是驱动国家、社会和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赋能和内在驱动,二者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其蕴含的内在逻辑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外在表现勾勒出发展新貌,而创新路径则指引着前行方向。出版业唯有紧紧拥抱新质生产力,持续创新求变,方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续写文化产业的辉煌篇章,为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持续赋能。(作者系北京睿泰数字产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