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裴天鹏. 甘肃探索:构建高质量非遗研学实践教育体系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6-27(20).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探索:构建高质量非遗研学实践教育体系
  甘肃剪纸非遗研学现场

  ■裴天鹏(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甘肃省各方力量积极开展非遗研学实践,非遗研学旅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甘肃学校将非遗研学纳入教学计划,家长也对这类活动给予认可和支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甘肃省教育厅鼓励各地学校结合本地非遗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推动了非遗研学在全省的普及。

  目前,甘肃非遗项目与研学旅行的融合主要有几种模式:一是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在庆阳香包绣制传承基地,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香包制作过程,了解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渊源;二是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开设非遗研学课程。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彩陶制作研学课程,通过展览、讲座、手工制作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甘肃彩陶文化的知识和制作技艺;三是文旅企业开发非遗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将非遗体验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周边的文旅企业推出了以裕固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包括裕固族传统歌舞表演、服饰制作体验等活动。

  尽管甘肃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课程设计方面,部分甘肃非遗研学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只是简单的技艺体验,未能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研学导师既缺乏甘肃非遗专业知识,又不具备研学旅行的教学经验,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非遗项目要促进研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从构建非遗研学实践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多方面优化提升。

  文化内涵与教育内涵深度融合

  跨学科分层教学优化课程体系

  深度挖掘甘肃非遗文化内涵 甘肃非遗项目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在课程设计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内涵,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兰州太平鼓为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太平鼓的表演技巧,还要介绍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甘肃地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除了常规的击鼓技巧教学,兰州太平鼓传承基地的研学课程还需设置专门的文化讲解环节,邀请当地民俗专家为学生讲述兰州太平鼓在古代战争、庆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甘肃人民勇敢、奋进的精神特质,使学生们对这一非遗项目有立体的认知。

  跨学科融合设计课程 将甘肃非遗项目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跨学科的研学课程。在甘肃剪纸非遗研学课程中,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根据甘肃民间故事创作剪纸作品,既锻炼剪纸技艺,又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历史学科结合,讲解甘肃剪纸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使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历史变迁;与美术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比如,在天水麦积山周边开展的非遗研学课程中,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们通过对麦积山石窟佛像造型、色彩的观察,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与历史学科融合,讲述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不同朝代的佛教文化特点,使学生们从历史的维度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瑰宝;与语文教学结合,鼓励学生们创作与麦积山相关的诗词、散文,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个性化与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水平等因素,设计个性化和分层教学的甘肃非遗研学课程。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趣味性强的非遗体验活动,制作兰州刻葫芦、天水雕漆小挂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甘肃非遗的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设置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课程,如甘肃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非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主题的甘肃非遗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在平凉崆峒山的非遗研学项目中,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了简单的崆峒武术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开展崆峒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研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武术在崆峒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建设双轨制师资队伍

  考核与激励制度并行

  培养专业师资 甘肃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与甘肃非遗研究机构、高校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开展针对甘肃非遗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甘肃非遗知识与技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系统培训,使教师具备扎实的甘肃非遗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能够胜任甘肃非遗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邀请甘肃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培训,让教师近距离学习甘肃非遗知识和技艺;组织教师到甘肃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引入甘肃非遗传承人 甘肃非遗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活载体,拥有精湛技艺和丰富实践经验。学校和研学机构应积极邀请甘肃非遗传承人参与研学教学,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甘肃非遗传承人可以亲自传授技艺,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可以与甘肃非遗传承人密切合作,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甘肃花儿非遗研学项目中,邀请花儿传承人到校指导学生学唱花儿,讲解花儿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对甘肃花儿有更深入的了解。

  建立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 为保证师资队伍质量,学校和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对在甘肃非遗研学旅行教学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地制宜布局研学基地

  强化特色优势品牌建设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甘肃省相关部门应根据省内非遗资源分布情况,科学规划甘肃非遗研学基地的建设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基地网络。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基地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在河西走廊地区,可以依托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等文化遗址,建设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非遗研学基地,整合敦煌壁画临摹、彩塑制作、敦煌曲子戏表演等多种非遗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兰州,可以利用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专业性的甘肃非遗研学基地,专注于甘肃彩陶文化、兰州鼓子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和教学。

  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 加大对甘肃非遗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地的住宿、餐饮、教学场地等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基地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包括咨询服务、导游讲解服务、活动组织服务等,确保研学活动顺利进行。在基地内设置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加强餐饮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提供营养均衡、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优化教学场地的设施设备,配备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器材,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强化基地特色与品牌打造 每个甘肃非遗研学基地都应立足自身的非遗资源优势,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特色课程。通过挖掘甘肃非遗项目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魅力,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研学活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临夏砖雕非遗研学基地可以突出其独特的砖雕制作工艺和临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开发以砖雕艺术创新设计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举办砖雕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和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基地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BIBF现场/出版集团
   第03版:2025BIBF现场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出版报道
   第07版:出版报道
   第08版:综合
   第09版:综合
   第10版:出版报道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世界出版
   第14版:资讯
   第15版:2025BIBF现场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8版:成长教育 书香校园
   第19版:成长教育 教育资源
   第20版: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
   第21版:访谈
   第22版:业者论坛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精品精荐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甘肃探索:构建高质量非遗研学实践教育体系
政策红利下更需加快研学生态闭环建设
“皖新号”研学夏令营推出6条主题线路
科普资源变身实践体验空间
天津博物馆夏令营探索北朝文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20甘肃探索:构建高质量非遗研学实践教育体系 2025-06-27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