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宜
西班牙语国家包括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众多国家,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研究译介和出版历史,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作家群掀起了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热烈讨论。然而,国内出版机构此前的出版焦点常集中在以《堂吉诃德》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以及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巴尔加斯·略萨等为代表的拉美男性作家及其作品上,对于在文学史上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作品的出版和传播则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对该群体以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介绍为主。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对西语国家女作家的关注显著升温,相关出版工作不仅实现了与国际出版节奏的深度同步,更呈现出多元题材交融、创作风格竞放之势。
西语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与出版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归因于国内各高校成立近30年的西语专业培养了大量专家与译者,《世界文学》等外国文学杂志的大力推动,多位西语国家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以及读者对异域风格强烈的文学作品的渴求。其中,西班牙内战后第一代女作家的领头人卡门·拉福雷特的《一无所获》(198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破镜重圆》(1986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拉美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柔情》(1986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和《露珠》(198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均以单本形式出版,让读者对西语国家经典女作家的创作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帕尔多·巴桑,内战后代表女作家卡门·孔德、梅塞·罗多雷达和索莱达·普埃尔托拉斯,以及拉美“文学爆炸”后时期的代表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等作家的作品得以问世。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1996年出版的“蓝袜子丛书”中的《温柔的激情:拉美南欧卷》,系统梳理了拉美和南欧诸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女作家及其文学成就。该选集涵盖多元主题与体裁,且从作家创作到译者团队均由女性担纲,形成极具性别视角的文学图谱。
来到21世纪,西语国家女作家作品既有以丛书形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她世纪”)出版的,也出现了单本畅销书(如南海出版公司的《时间的针脚》)。阿连德和埃斯基韦尔等在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会以作家代表作品集的方式在我国“一版再版”,创作体裁以长篇小说为主。近年来,一大批70后、80后中青年女作家的单行本相继在我国出版,如恩里克斯、施维柏林、路易塞利、弗洛雷斯等。她们有的是国际文学奖的新晋得主,有的是首部作品就受到评论界广泛关注的新人,这几位作家均以短篇故事为主要创作体裁,几乎在原著出版3年内,其中译本就与我国读者见面。
西语国家女作家在我国的出版历程,从长期的不可见、起步晚,到当前的风格多样、百花齐放,与她们在本国的出版轨迹高度相似。这一转变与多重因素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勇于表达内心诉求,学术界对相关对象的研究提供的学理支撑,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审美趣味不断演变,以及出版传播的推动力趋向多元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曾因被贴上“唯美浪漫”标签而被排除在“正典”之外的20世纪女性文学巨匠,近年来在各国新书畅销榜单中持续占据一席之地,如皮扎尼克、邦巴尔、佩里·罗西等。她们虽曾斩获奖项并获得同时代认可,却长期徘徊于主流视野边缘,一度被遗忘。如今,她们的重新走红呈现两种路径:一是因曲折的人生轨迹和反叛时代的精神特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和追捧;二是新一代女性读者和作家试图寻找文学的母系血脉,通过跨时空对话重新“发现”其风格、语言与美学价值,推动了对她们的再解读。
这种文学经典的重构与拓宽对我们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相较于西语文学的男性作家所达到的广泛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大多数西语国家女作家在中国的出版传播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大部分读者对西语国家的大量经典作家,尤其是女作家感到陌生。如何培育读者对多样化文学的兴趣,是出版界面临的挑战。如今,市场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读者的口味各异,高情感共鸣、强情绪交流的需求成为其选择图书的驱动力。经历了时空考验、兼具地域特色和普遍情感表达的西语国家女作家的作品,恰恰能够与上述提及的读者需求完美契合。此外,学界对女作家的研究(如文学史介绍、研究专著)走在作品出版前列,学术界的关注是推动特定作家作品进入出版视野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未来可以继续加强与学术研究的联动,增强营销活动中的情感交流针对性,实现学术研究、专业翻译与大众出版的良性互动,在填补出版空白的同时,巩固与发展好读者群,将更多具有文学价值但市场知名度不高的女作家的作品引介给读者。(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