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填补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解码战火中红色文艺基因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3-28(16).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填补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解码战火中红色文艺基因

  陈 华

  陈 晋

  刘润为

  刘跃进

  曾镇南

  李锡龙

  何吉贤

  鲁太光

  程 凯

  为深入挖掘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推动红色文艺文献的研究与传承,近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等出席会议。 

  丛书主编、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润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石太林,丛书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刘跃进等10余位专家,围绕丛书的学术价值、文艺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启示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室研究员程凯主持。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河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全书体例科学、脉络分明、史料翔实、文字规范,堪称大型革命历史文献丛书的精品,入选了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邬书林从四个方面对丛书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推出丛书,不仅是对党的“两杆子”(枪杆子、笔杆子)理论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华北抗战文艺这一中国革命史中璀璨篇章的深情回望,必将催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丛书的编纂团队底蕴深厚,体现了文以载道的使命担当。邬书林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的今天,出版人既要善用新技术为学术研究赋能,更要以“人工”锤炼“智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阎晓宏在发言中强调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指出,“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的出版,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出版者的责任意识、前瞻性和魄力,也凝聚着主编和专家、学者们的心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好丛书的发行工作。

  与会专家围绕丛书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历经多年的艰苦整理、编选、录入、校定、出版,终于得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身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纪念和继承。丛书的出版,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革命文艺史、红色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区域文艺研究空白,必将对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艺研究产生极大推进作用。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伟介绍,“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是集团积极践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根脉使命的又一成果。河北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学术界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区域性文艺研究项目,并探索数字化呈现方式,让红色文艺资源活起来、走出去。

  会议邀请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华(陈春森、陈英之女),副会长姚鸿(姚远方之子),晋察冀画报研究会会长王毅强(沙飞之子),副会长石志民(石少华之子),以及田间之女田春生、杨沫之子马波、魏巍之女魏平等与会,他们深情回顾了父辈在战火纷飞年代,坚守党的新闻出版阵地,用油墨传递革命星火的感人故事。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斌贤,北洋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董素山等参加研讨会。

  简介

  完整勾勒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原貌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丛书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河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包括《〈晋察冀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画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日报社人物志》《河北红色文艺作品选》,共5个系列57卷。

  丛书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歌曲、版画等文艺作品,并系统梳理当时文艺发生、发展、传播以及社会各界文艺活动的各类消息和报道,同时选编了大量河北红色文艺作品作为补充,完整勾勒出这些创作于战火之中的文艺作品原貌。

  丛书首次将华北根据地文艺作为独立研究对象,重新界定其概念、机制与实践价值,为读者和学界奉上晋察冀文艺研究最基本的历史文献,规模宏大,资料全面,填补了区域性文艺研究的空白。

  据悉,丛书第一辑整理了《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晋察冀画报》,在此基础上,后续丛书将继续延伸视角至《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太岳版)》等党报,不断充实系列大型文献史实丛书,以此系统建构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史料学”。

  整理报纸文献费时、耗力,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时印刷技术条件有限,报纸字迹漫漶,给文字辨识增加了很大难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此下了很大功夫,河北教育出版社动员全社编辑,组成了近50人的团队,召开了多次审读会,针对不同的文艺题材(如戏剧、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制定丛书体例,针对文艺史料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和内容特色制定编辑加工标准,针对部分残缺或模糊的文献通过比对、核实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和校勘,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符合现代出版规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原貌。在书稿审读过程中,出版社特别约请了国家红色文献专家对丛书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把控,以整体提升丛书的学术权威性。

  后代谈

  革命新闻工作者后代分享父辈故事

  “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时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条件办一个像样的报社。”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华说,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前身)诞生于阜平县文贤街一处寻常院落,却在出版24期后遭遇日军轰炸,初创期的报纸尽数焚毁。他们用8匹骡子驮着印刷设备,坚持游击办报。“队伍中有人穿军装,有人穿便装,每人腰间两颗手榴弹,没有几支像样的枪。他们骑马构思、下马成文,报社只要有24小时的驻地时间就要出版一期报纸。”

  当时《晋察冀日报》办了多种类的副刊,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报社经常遭到日军突袭,42名新闻工作者牺牲于枪林弹雨,更有19人因为环境艰苦、缺医少药,在长期艰难的行军中病故。10年间,《晋察冀日报》共编辑报纸2845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反战报刊中办报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宣传效果最好的报纸。

  这份用鲜血铸就的报纸,不仅创造了“游击办报”的奇迹,更构建起包含文学、艺术、教育在内的新型文化生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陈华表示,大系中的《〈晋察冀日报〉文艺文献全编》,全面呈现了当年的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让后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新闻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辈们。

  专家谈

  聚焦红色文艺传承,多元视角展开研讨

  陈  晋(丛书主编)

  红色情怀、文化情怀和出版情怀,是这套书的追求所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创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文化实践,与延安文艺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艺的“双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套聚焦革命文化的大型丛书付梓问世,其出版意义远超学术范畴,深刻回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命题。丛书的编纂是一项基础性文化工程,本着“求全求真”的编纂理念,通过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理,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研究素材,更以学术工程的形式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刘润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作用,就在于它紧紧服务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充分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参加那个时期文艺经典创作的,还有一些农民文艺家和战士文艺家,这更是亘古未有的文艺奇观。

  前人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说,欲知历史,必先整理史料。现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任务是使用它、研究它,从中发现和把握革命文艺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升到更加自觉的阶段。

  刘跃进(丛书顾问)

  文学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古人早就说了:“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文章从来都是与政治密不可分,映射着时代的脉动。步入近代,文学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一系列变革,无一不与社会巨变紧密相连。这些文艺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燕赵大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集体记忆和行动号角,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镇南(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这套红色文艺文献的巨帙,收纳的是故实,萌蘖的是新知,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新军进军脚步的新的历史标记,极大地激起了一个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自信和豪迈。

  李锡龙(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大系”突破传统地域命名的局限,以“华北”为框架,为理解这一时期的文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该书收录了大量核心报刊作品,如《晋察冀日报》等,分类呈现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艺全貌。书中披露的艾青演讲、边区文艺会议等珍贵史料,为抗战文艺研究提供了可靠文本。

  何吉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

  这是一套全面展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党的历史创造、 奋斗风采和形象建构的大型革命历史文艺文献丛书。编纂这样一套大书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

  该书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以鲜活文本印证了革命文化如何重构“中心——边缘”,催生人民文艺,展示了工农兵和老百姓的主体地位,将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研究范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样板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出版报道/案例解读
   第04版:出版报道
   第05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06版:奇迹童书大赏
   第07版:中外交流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0版:成长教育/研学实践
   第11版:成长教育/助学资源
   第12版:成长教育/阅读教育
   第13版:作家专访
   第14版:作家访谈
   第15版:资讯
   第16版:优案推介
   第17版:业者论坛
   第18版:业者论坛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填补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解码战火中红色文艺基因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优案推介16填补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解码战火中红色文艺基因 2025-03-28 2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