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鑫(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渠竞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编者按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学术出版的一支前沿力量。如何汇聚清华大学优质资源,整合社内外及国内外各种力量和资源,跟上新技术发展步伐,做好学术出版、数字化转型及国际出版合作?去年年中履新的赵鑫社长,首次接受本报专访,分享了清华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愿景。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学术出版知名品牌,多个学科和学术著作荣获行业重要奖项。请您谈下在学术著作选题策划和打造品牌方面有哪些成熟的经验?
■清华大学出版社坚持“精品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了系统化的学术出版策略和实践路径。我们持续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确保选题方向始终紧跟学术发展的脉搏,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出版。
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实行了严格的三级评审制度,确保每种学术著作都经过编辑初审、学科委员会和学术专家的评审。我们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流程同时完善分类评价指标,引导学术著作建设。还制定了学术著作论证管理制度,对学术著作按照内容、作者以及创新性等进行打分,确保学术专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我们重视并加强了产学研协同合作。“十四五”以来,先后与76所高校、企业和各类学、协会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邀请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组织策划,形成了“学术大咖领衔+产业专家协同 ”的创作模式。以《华为智能计算技术丛书 》系列为例,高校知名学者和华为研发人员共同编写的合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技术转化效率,直接参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我们构建了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品牌会议、公众号、学术直播和知识社区等渠道,实现了学术内容的广泛传播。编辑们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洞察读者需求、预判市场前景,为学术著作的选题策划和品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非常注重编辑团队的培养。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出版评估和参加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编辑的科学素养、国际传播能力,着重培养专家型编辑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编辑,为出版精品力作提供人才支撑。
□清华社如何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学科资源,打造特色出版领域,推动人文社科学术出版?为打造高水平、高质量教材和学术著作实现了哪些突破?
■清华大学的学术成果是清华社学术出版的主要内容来源。20年前,清华社即与学校联合设立文科出版基金,先后资助支持200多种优秀的文科学术作品,多部著作获得各类奖项,既解决了学校文科研究成果出版的困难,也大大提升了清华社的学术影响力。
清华社与学校研究生院共同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出版项目,自2015年立项以来已出版近200种。清华社还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了近20种英文版优博著作,扩大了清华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清华社还推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学术产品,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丛书”,为海内外学界了解、利用清华简提供了有力帮助,扩大了清华简及中国出土文献的国际影响力。
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不仅提升了清华社的学术影响力,还为教材建设指引了方向并积累了作者资源。《机器学习》《企业伦理》等有影响力的著作一开始均以学术著作的名义出版,后来被纷纷采用为教材,清华社也及时按照教材体例进行改版,使之成为经典畅销教材。
整体而言,清华社将教材出版及学术出版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紧密融合,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出版领域,把学科品牌和学者品牌转换为出版品牌。清华社精心谋划布局,及时跟踪了解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需求,不断加强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教材及学术著作出版工作,以更好服务学校的立德树人和科学研究。
□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清华社如何整合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期刊、拓展高校各学科学术资源?如何提升学术平台功能?
■作为清华社自主研发并运营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积极响应全球开放获取的趋势,自2022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已上线144种学术期刊,读者用户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月浏览量超过600万次。SciOpen平台承载的期刊中有85%为英文期刊,约2/3的浏览量来自欧美国家,充分展示了其国际化定位和开放获取模式的广泛影响力。
SciOpen平台不仅整合了清华社旗下的优质期刊,还吸引了100余种来自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期刊入驻,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SciOpen于2024年6月发布的2.0版本,升级了集成大模型AI驱动的中英文双语全文解读功能和多语言自适应问答系统,显著降低了非英语母语科研人员的阅读门槛。通过开放获取,SciOpen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各学科的学术资源,助力全球学术创新。
在内容整合过程中,SciOpen高度重视版权问题,保护作者和期刊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为平台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体现了SciOpen以“服务全球学术创新”为己任的宗旨。通过集约化管理和资源共享,SciOpen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单品期刊的建设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全球教学和科研。
通过SciOpen平台的探索实践,清华社不仅推动了学术资源的全球化传播,还为全球学者提供了获取学术资源的平等机会,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共享与创新。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全球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学术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清华社如何紧密跟踪学校学科发展动态与学科建设需求,平衡好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的不同需求?如何做好数字教材建设?
■热门学科和冷门学科是相对的概念。清华社凭借成熟的教材建设理念、机制与品牌,在跟进“热门学科”求新发展的同时,不忘关注“冷门学科”求变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清华社积极布局前沿交叉学科,紧跟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很多新兴交叉学科,一开始都是相对“冷门”的,清华社做了大量的先期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冷门学科逐渐转为主流甚至是热门学科。清华社的计算机类和经管类教材的发展均得益于此。
致力于课程内容研究,出版高质量的专业教材。通过与各教指委、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推动教学理念的固化与产品化,紧跟学科发展最新趋势。在条件成熟的学科领域,投入资源建设示范工程,并注重跨学科融合,开发通识课教材以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出版了不少广受师生青睐的通识课教材。清华社还强调教材持续修订的重要性,以确保内容与时俱进、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此外,清华社还探索新的教学服务模式,通过研讨会和论坛等形式构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平台,促进优质教材资源的共享。
数字教材平台应用开发较成熟,能够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清华社积极推进“纸-电-数”深度融合,打通了数字教材全链条发行,多种数字教材已在河北、安徽等地发售。清华社不仅自主策划数字教材选题,还向同行提供成熟的出版技术和制作发布流程支持。
在数字出版领域,清华社围绕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泉学堂门户建设,加快数字教材出版。成立了AI技术赋能出版业务工作坊,制定了AI应用方案并开发了基于AI的文泉工作助手,已在编校、审稿、排版等环节得到了实际应用。未来将持续升级平台服务,优化出版技术和流程,扩大出版数量,推动纸数融合出版和教学使用,实现成规模的发行收入,带动大学社整体融合出版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推动优势教材“走出去”方面清华社有哪些举措?
■高校教材的版权输出面临很多挑战,包括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差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我们采取了“聚焦重点学科、以英文带动小语种”的国际化策略,利用清华社在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国际一流的作者资源,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推出既具有前沿性又富有实践特色的英文教材。例如,《机器学习方法》英文版已进入国际主流发行渠道,线上访问量超过7万。清华社也非常重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机构合作,鼓励合作伙伴采取本土化适配策略,如通过替换案例、融入文化元素等方法,定制化教材内容,从而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协同创新的转变。
□清华社如何拓展学术出版国际合作?
■在学术出版领域,清华社将致力于发展交叉学科领域,服务全球科研人员和读者。清华社在出版新兴领域学术著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吸引跨领域的专家们共同编写一流作品,并拥有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编辑团队。已有许多专门针对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沉淀了丰厚的作者资源和专业人才。清华社还将加强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增加英文及其他外语版本的学术著作出版量,推进开放获取图书的出版。
在期刊出版领域,清华社将进一步推动学术资源的全球化传播,为全球学者提供平等的学术资源获取机会。清华社将以更包容的姿态,为全世界专家和出版商提供出版服务,帮助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未来,清华社将以数字技术为杠杆,以交叉学科为支点,通过资源聚合、技术赋能与国际协同,构建“内容—技术—全球网络”三位一体的学术出版生态,持续强化“中国问题,全球表达”的能力,推动学术出版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