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老建筑为新华书店带来诸多优势,但在市场化转型中,“改造成本高、运营压力大、保护与商业平衡难”等问题,仍是绕不开的“阵痛”。这些挑战既考验书店的运营能力,也折射出实体书店融入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的普遍困境。
结构隐患与改造资金是首要难题。据杭州市解放路新华书店经理马晓静回忆,书店在改造初期检测发现,因多次翻修,建筑原始结构残缺,墙体、梁柱老化严重,还存在承重不均、空鼓裂缝等问题,常规加固方案失效。团队需先逐层排查历次改造额外荷载,兼顾建筑安全与管线、功能区适配,持续动态调整方案。“不过,这些挑战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建筑本身的特点。虽然‘边排查边调整’的过程耗时耗力,但也让我们精准摸清了建筑的‘脾气’。”马晓静补充道,“加固后形成的新增支撑结构,我们提前把它纳入功能设计,变成了书架或展示区的一部分,反而让空间更有独特性。这些历史问题最终转化成了设计亮点。”
吉林新华北书房·新华诗歌书店面临“保护限制”与“运营需求”的矛盾。作为历史建筑,其结构和外观有严格的保护要求,而书店的功能又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布局,这在改造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同时改造资金和后续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现代书店需要的通风系统、照明设备,在老建筑里安装都要小心翼翼,后续的维护成本也更高,这些都增加了书店的运营压力。
“文化特色”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也是一大难题。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是吉安庐陵县学店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历史氛围,又要保证营收覆盖成本,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吉安市新华书店新业态经营部主任旷淑芳介绍,老建筑的维修成本与运营成本较高,历史保护与商业运营的平衡难度大——为保留历史元素需投入更多维护成本,为吸引顾客又需不断更新服务与产品。转型中的“阵痛”,也反映出庐陵县学店在坚守历史文化传承与适应现代市场需求间的困境。
面对这些“阵痛”,书店也在探索突破路径:北书房·新华诗歌书店通过“一店一策”的主题化运营,将诗歌文化与老建筑氛围结合,推出诗歌文创产品,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打造一个集阅读、交流、创作、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艺术普及服务,把部分“打卡客流”转化为消费;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全面革新文化空间运营模式,引进“知江南”“上新了故宫”等特色文创和文具品牌,并着力搭建文化平台,定期开展非遗掐丝珐琅画、糖画手作、浙派琴馆音乐会等活动凸显文化特色,通过业态重构赋予读者全新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兼顾;马路湾新华书店于2024年升级改造后单独开辟了“红色主题窑洞阅读区”,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特点,集阅读、朗读、休闲、儿童娱乐、文创产品展示于一体。这些探索证明,老建筑中的书店转型,不是放弃文化使命,而是用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贾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