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馨宇
在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浪潮中,面对AI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担当,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为根本导向,通过构建智慧出版生态体系、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强化技术安全保障等举措,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
智慧出版生态体系的构建
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出版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刘寅春介绍,该集团规划设计、全力打造以“聚典”“汇典”“沪学习”三大基础性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出版生态体系,通过AI技术的全面引入,以期实现传统出版资源的体系化整合、数智化升级和大众化传播。
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方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通过配套建立内部版权交叉授权体系,较早地在国有出版集团中实现内部优质内容资源的市场化高效流通。“随着机制运行成效日益凸显,集团将这一成熟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推广,目前已有全国多家出版社加入资源共享内容生态。”刘寅春表示。集团通过严格遵循市场化交易规则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构建起跨地域、跨机构的内容资源良性循环与转化体系。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工具书、古籍整理、基础教育等垂类资源的精准分类聚合与结构优化,更将深厚的传统内容积淀转化为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避免行业内重复建设的同时,催生了多个创新应用场景。
在“AI+出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行。一方面通过内部技术团队孵化与外部顶尖技术引进相结合,培养形成多支既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又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对技术应用的理性认知,明确划定大语言模型应用边界,将技术创新重心聚焦于应用层开发。刘寅春介绍,为确保技术路线选择的科学性,集团要求技术团队必须深入理解底层技术原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案例分享提升团队数字素养,并为重点项目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
“面对AI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集团始终秉持审慎负责的态度。”刘寅春说。在内容安全层面,针对大语言模型的领域知识不足和“黑盒”特性等问题,建立了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通过场景约束与反馈优化,有效管控算法偏见和数据局限带来的风险。在数据安全层面,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防护体系,对核心出版资源实施加密管理与访问权限分级控制。这种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发展模式,期望在确保内容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和谐共生。
“AI+出版”的多元呈现
据刘寅春介绍,今年上海书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展出“AI+出版”的代表性创新成果,涵盖AI技术在智能写作、古籍数字化、智慧教育、科学普及等多个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参观者可在现场亲身体验这些创新应用,真切感受AI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变革力量。
在工具书智能化领域,“聚典写作助手”作为集团重点打造的标杆性产品,依托“聚典数据开放平台”近200种权威工具书的海量专业数据、迭代至具备语义检索能力的3.0版本和大语言模型技术,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写作辅助系统。该产品具备三大特点:首先是权威性保障,通过可溯源的知识查检机制,有效缓解了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其次是场景适配性,针对学术写作、公文撰写等不同场景提供差异化功能支持;最后是使用便捷性,以插件形式集成到常用办公软件中,无须跳出当前软件即可无缝使用体验,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一创新成果能够显著提升写作和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聚典在“为阅读赋能、为学习赋能、为搜索赋能”之外,实现“为写作赋能”的场景突破。
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领域,“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通过前沿AI技术实现古籍文献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全流程覆盖。目前,版式和文字识别准确率均超过98%的汇典古籍OCR识别系统已在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文献整理项目中投入实际应用,使古籍整理效率成倍提升。作为平台的最新成果,在书展期间全新上线的“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核心功能覆盖自动识读、智能标点、知识标引和文言翻译等。该平台的研发成果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古籍数字化工作树立示范样本。“尚古汇典”不仅本身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也将通过AI技术持续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教育出版领域,集团通过AI技术深度赋能,构建覆盖多个场景的智能教育解决方案。上海基础教育头部产品“沪学习APP”服务上海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其AI增强版实现三大升级:英语学习方面,新增AI口语对话和智能纠音功能。其中AI口语对话用户黏性显著,人均连续交互轮次超30轮,日token接近一亿;数学学习方面,开发AI概念讲解、解题指导和口算批改系统;拓展服务方面,推出拍照解题和AI作文批改等创新功能。上述AI功能,有力支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钢琴巴士APP”整合声纹识别、音频分析和智能测评技术,实现从识谱训练到演奏评估的全流程智能化。“经典阅读智慧服务平台”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打造具备名著伴读、互动问答及智能解析等功能的“学生文库AI陪读智能体”。针对教师群体研发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实用AI工具包”,覆盖文案写作、教学常规、教育科研等七大教学场景,为教师提供全方位AI支持。这一系列创新实践通过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评估,力求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少儿科普数字化领域,该集团应用AI技术,打造新一代科普传播体系。基于70年专业科普内容积累,依托国民科普品牌《十万个为什么》,微调垂直领域大模型,“《十万个为什么》智能问答科普平台”上线并开展商业化试运行。该平台具备三大特色:一是多模态交互,整合图文、语音等呈现形式;二是权威知识库,确保内容专业准确;三是智能硬件矩阵,包括具备AI对话引擎的“小熊猫问问”“智能语音盒子”等产品。书展期间,观众可体验拍学机等智能设备的互动学习功能,感受AI技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这一实践不仅创新了科普传播方式,更通过AI技术降低了科学知识的获取门槛,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为《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经典品牌注入AI时代的澎湃新活力。
在出版流程智能化转型方面,集团打造的人工智能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世纪墨池”已完成一期建设,投入试用。在充分调研出版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该平台深度融合先进AI模型,针对编印发全流程开发了系列AI智能体:“AI合规速查”解决出版专业学习者、从业者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相关问题上面临的两大核心痛点——检索效率低与溯源验证难;“AI营销物料”适配多元场景,使编辑营销人员在面对不同平台要求时保持源源不断的灵感;“文献格式统合”实现一键格式规范,大大减轻了编辑核检格式时的简单、重复劳动;“AI立体封”自动生成适合多平台要求的立体封方案,等等。刘寅春表示:“该平台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全方位、多维度通过AI赋能、重塑出版生产流程的重要举措,将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切实助力出版数智化转型。”
构建AI时代的现代知识服务体系
基于前期在数字出版和AI技术融合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继续“深入推进数字化,科学布局智能化”,以期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知识服务体系。
在平台建设方面,将深化“分类聚合、平台运营”的工作思路,三大核心平台实现能力跃升。“聚典”持续构建可溯源的知识核校体系;“汇典”建设古籍深度学习系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质变;“沪学习”深化AI教育应用,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同时,集团还将推动科普、艺术等垂直领域的新平台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智慧出版生态矩阵。
在知识服务创新方面,将充分发挥专业出版优势,构建“内容数据化—数据知识化—知识服务化”的转化链条。通过建立出版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系统,打造兼具权威性和交互性的新一代知识引擎。这一体系不仅能有效解决AI幻觉问题,更能为用户提供可溯源、可核验的基准知识服务,在信息过载时代体现出版人的文化担当。
通过数字化筑基、智能化赋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在出版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继续迈出坚实步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创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