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25上海书展特刊/出版人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从图书零售盛会到文化嘉年华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8-08(06).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图书零售盛会到文化嘉年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馨宇  采写/整理

  从“上海书市”到“上海书展”,再到如今一座城市的文化嘉年华,上海书展的蜕变,既是一座城市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也是书展与出版社共同发展的深刻见证,更是出版业与读者、城市互动的鲜活缩影。如今的上海书展已成为连接出版社与读者、孵化思想碰撞、推动全民阅读的文化枢纽。商报特邀多家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以亲历者的视角勾勒出上海书展的时代价值,以及出版社与书展之间应构建的关系。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黄  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

  如今,出版社参加书展已经不仅仅是为图书展示和销售,还通过业界交流、论坛讲座、读者互动等,实现了解行业趋势,促进思想碰撞、文化交流、公众教育,以及城市多维度营销等价值。

  上海书展的前身,要从1979年说起。那年,上海新华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图书展览会”,这可以说是全国首次大型图书展览会。此后,1986年、1990年、1996年、1998年、2001年,上海不定期举办大型书市;2002年易名为“上海图书交易会”,向全国其他省市出版社开放;2004年开始,定名为“上海书展”,第一届上海书展由这一年起始。

  我从1996年开始参加“上海书市”,也算是上海书展“老兵”了。记得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第一天,夜幕降临,我和几位朋友在外滩席地而坐,汗流浃背中感受江风热浪。那时,因亚洲金融危机停工7年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复工,黄浦江两岸开始高楼栉比,灯火璀璨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书展与其他地方书展不同的是,其零售市场的活跃度在全国独占鳌头,观众参展人数众多;也是唯一一家销售门票的地方书展。从我社的视角看,上海书展对于商业类图书和学术类图书的销售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因此,上海书展是我社这类图书营销的重点项目。

  就出版社而言,每年参加上海书展的收获在于:一是品牌的宣传和展示;二是增强业界的交流、观摩与学习;三是在资源下沉的同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增进客户黏度。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较上年同期,销售仍然保持增长,有望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因此,也希望通过本次书展进一步促进本社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本届书展,上财社将继续面向市场、面向读者,既为读者提供精品,也进一步了解市场动态,为出版社的下一步发展和“十五五”产品线的规划,做好扎实的市场调研。

  如今的上海书展,既是图书零售的盛会,也是一场文化嘉年华。读者对书展的参与,更多的是“体验式”的。上财社一方面在内容生产上注重读者需求,另一方面也努力为读者提供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历程。因此,在作者讲座、文化打卡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优化。

  随着各地书展越来越多,我社参与书展主要出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对于大型的传统书展,如上海书展、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博会等始终参与。二是对于一些新的地方性书展,一方面,根据政策要求做出决策,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市场容量,进行自主判断,或者进行轮换更迭。

  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参加各种书展主要是了解行业趋势、热点,以及掌握读者的阅读偏好,感受市场温度,从而为后续产品的研发提供市场依据;同时进一步接触和进入传统产品在数字时代边界延伸所带来的新疆域,实现产业赋能。因此,出版社与书展之间,是一个“市场中来”与“市场中去”的“双向奔赴”、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现的是出版社与读者,以及同行之间多维度的共生交融;可以看作既是一个时期产品的“汇报”和“总结”,也是下一发展阶段新的起点。

  上海书展(书市),已经谱写了数十年华章,蓦然回首,记忆中的灯火未曾阑珊;展望前路,新时代的征程依然可以期待。

  线上线下联动,体验阅读之美

  ■韩卫东(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

  当下的书展将会更加强调它的展示与品牌私域流量集聚功能。这将考验出版社的品牌号召力、内容组织和营销整合、流量捕捉与承接的能力。

  上海书展是全国性、直接面向读者零售的大型书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消费习惯、消费场景的变化,出版社对书展的功能和定位的理解也在逐步调整。近几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通过线上读者节的打造、线下文学展的举办等尝试,逐步探索出了大型书展的参展模式。我们希望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展,在展示整体业务和品牌露出的同时,将展位打造成吸引读者和获取流量的入口。最终达成传播优质出版内容、服务不同读者需求、拓展更多业务合作的目标。

  今年上海书展,译文社的参展主题是“体验阅读之美”。旨在呼吁大家在浮躁、焦虑的时候放慢脚步,从各种形态进入优质的阅读,重新感受优质阅读对于净化心灵、建构美好生活的意义。

  线下展位将以清新的设计为读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友好交流的氛围。我们强调视觉设计、互动体验活动的布局,注重种草、口碑传播和体验交流的功能。译文社的展位分为文创和图书两大板块。图书区域陈列1200个品种的图书,其中有60个品种为书展集中上新的图书。在“体验阅读之美”的主题环绕下,串起社科新知、女性书写、科普通识、亲子教育等阅读场景。

  译文插图珍藏本微展览、独立书店推荐书单、《英汉大词典》打卡墙、“译文学生文库”数字人互动等将为读者提供充分体验纸书之美、个性化的书单推荐、专属定向优惠券等服务。

  线上,我们针对不同业务板块筹备专题活动承接流量,读者来到译文展位通过扫码关注、领券入群的方式即可参与到线上活动专场。

  8月11日至8月2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推出线上读者节系列活动,与上海书展形成流量双向互动。译文社在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的自营店铺将会推出针对文学经典、社科新知、亲子教育、收藏淘货等不同需求的活动专场。重磅新书《老年》、插图珍藏本奥斯丁系列《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大唐狄公案》口袋本系列等,将于读者节期间在上海译文自营店铺直播上新。

  8月10日我们将发布本届上海书展译文出版社的参展方案和重磅书单。

  上海书展是检验图书大众喜爱度的标准之一

  ■吴  睿(接力出版社副社长)

  上海书展是早期非常重要的图书销售渠道,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文化活动,很多出版机构重要的新书都会选择在上海书展首发,这是完全面向终端读者的阅读盛会。上海书展也是线下零售效果最好的书展,我社平均每年在书展现场零售十几万码洋,同时也是营销成本最低的全国性书展。

  上海有着浓郁的阅读氛围,市民阅读热情高涨,并热衷于参加线下公共阅读活动,而且上海书展的展区一直设立在市中心区域,便于市民参与,真正用行动体现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

  每年接力出版社都会选择在上海书展期间推出新书好书,比如与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讲述袁隆平、钱学森、焦裕禄、华罗庚等100多位中华先锋人物的感人故事;还有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特别狠心特别爱》等。

  6月份,我们在北京举办了“怪物大师”跨次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对“怪物大师”这个原创IP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全面启动开发“怪物大师”漫画、动画和卡牌、活版印刷书签和棉花娃娃等周边产品。借助本届上海书展的契机,接力出版社将推出“怪物大师”漫画版,该书是畅销15年、发行超过2700万册的少儿奇幻小说“怪物大师”系列的漫画版本。此外,接力社合作很多年的作家、画家,比如秦文君、汤素兰、徐鲁、葛竞等都会参加上海书展,这也是一个与作家、画家面对面交流新选题以及图书宣传的好机会。

  上海书展中出版社的展位面积是检验出版社图书是否赢得大众喜爱的标准之一。由于上海书展是完全面向终端读者的书展,每家出版社展位的面积大小是该社前一年销售数据决定的。也就是说,大众读者喜欢这家出版社的书,图书销售得好,那这家出版社的展位占地面积就会大。同时,上海书展也是出版社品牌宣传非常重要的窗口。上海书展是非常接地气的,共设两个大众活动区,一个是主活动区,一个是少儿活动区。每个活动区的活动都是组委会根据主题、活动形式、活动邀请的嘉宾等各种因素,精挑细选出来的。

  开展之前,上海当地的都市媒体会做活动预热,很多市民拿着报纸或者手机上的宣传文章慕名来参加活动。所以,参加书展的读者更关注图书本身的品质、作家画家的知名度、出版机构提供的选书服务等。基于此,我们在书展上有两方面优化策略,一是向读者推荐介绍优质内容,例如“怪物大师”漫画、科学之友、野猫军团等新书;二是选择已经被市场证明过的图书,结合本身的IP,开展跨次元、全品类的合作,扩大图书和图书IP的影响力,寻求新的增长点。

  如今的书展功能也在不断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第一,在数字化阅读普及、文化消费多元化的当下,有声书、电子书、人工智能环境下推出的新的阅读载体,正在争夺纸质图书的阅读空间。书展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宣传阅读纸质图书的重要性,以及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小到个人成长,大到文化强国建设。第二,现在的很多书展,都在探索新业态的融合,比如结合流行文化、文创周边、戏剧游戏等,打造沉浸式的阅读场景,逐渐让阅读融入大众生活,是践行全民阅读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第三,为出版业跨领域合作提供机会。书展不仅聚集全国各地的出版机构,近年来,还邀请了很多新兴科技企业、教育行业、政府机构等主体参与,催生了“出版+文旅”“出版+IP”“出版+文创”等新模式,有利于出版业拓展盈利空间和发展边界。

  书展是出版社保持市场敏锐度的重要窗口

  ■匡志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过去,书展主要起的是沟通出版社与B端书店、经销商群体的作用。但这几年,面向C端已经成为书展的趋势。书展已成为出版社和终端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而且未来这种桥梁作用将不断增强。

  我1999年进入出版业,作为一名上海出版人参加了每一届上海书展(书市)。在我印象中,上海书展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读者放在首位,把阅读放在首位。展览地点一直放在市中心,这在国内的书展中并不多见。上海书展是罕见的销售门票的书展,并且延续至今,这也充分说明了上海读者对书展的支持。这种书展与读者之间的良性关系,使得上海书展一直保持着良好口碑。

  20世纪90年代,读者对图书的热情非常高涨,许多读者都是到书展现场来找书,书展对图书的销售带动很大。其后,随着网上售书逐渐发达,书展现场的销售功能逐渐让位于营销功能,但书展重量级嘉宾的现场签售仍是火爆异常,有时甚至多达上千册。最近几年,顺应时代变化,书展开始放开现场售书折扣,同时很多出版机构开始通过直播等方式开展销售活动,使得整个书展期间图书的销售量较平时上升不少。

  作为上海本地的出版机构,我们对上海书展非常重视。首先,它是新书亮相的绝佳平台。新书的书展销量对其整体表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次,它是营销的放大器。由于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书展上的重点图书和活动如果出彩,就能得到比平常多得多的媒体曝光,这对于营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它也是出版的节律器。我们的许多图书都是根据上海书展来安排出版进度的。上海书展不仅是营销发行人员参与,我们的编辑也都会去书展现场,与读者沟通互动,同时也了解其他出版社的出版动态,向同行学习。

  今年上海书展,我们出版社精心准备了《太空探索通史》《物理视角读唐诗》《筑梦极地四十年》《认识中国观天》《虫来不无聊》《家务,随便做做就行了》以及“哲人石丛书”新品《何谓健康》《不被信任的科学》等和“数学桥丛书”第三、第四辑等,希望借此机会充分展示。另外,今年书展我们还将举行多场活动。“哲人石七堂课”将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院生、复旦大学教授李辉等嘉宾登场。“数学折纸快闪活动”将通过趣味折纸互动向读者展示几何对称、空间拓扑等数学原理。我们还将引入科教社参与策划主办的大型数学趣味展“爱丽丝漫游数学王国”的部分参展装置,力求通过构建场景式阅读体验空间,实现“解惑即购书”的无缝转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尝试,来探索出版模式的转型。

  书展展示的不仅是出版社形象,也是一个城市的读者形象。在我记忆里,读者冒着酷暑排队入场,席地而坐捧卷阅读,是上海书展上常见的场景,这折射出上海读者对知识的热情。近些年来,书展设立的专柜、专架、主题陈列等越来越多,这也反映了书展组织方力图通过书展,打造城市形象、引领阅读导向的用心。我相信,未来的书展还将与更多的文化元素乃至其他产业相结合,呈现出更为宏大的文化场景。

  随着全民阅读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的书展也不断涌现。我们出版社选择参展的依据主要是看书展的参展读者群体。作为一家以基础教育和科普为主要出版方向的出版机构,我们一般会选择其读者群对这两大类图书感兴趣的书展。

  无论是上海书展、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北京图书订货会等国内书展,还是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国际书展,我们一直都积极参与。这些书展让我们了解市场动向,感受同行创新,接触读者需求,发掘选题方向乃至引进优质图书,是我们出版社保持市场敏锐度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

  出版社是书展的主体。一方面,书展应为出版社提供展示自身个性特色的平台;另一方面,出版社也需要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特色活动,使书展更具吸引力。目前上海书展读者的年龄层次在日趋上升,由于习惯而参加书展的中老年读者相对较多,他们对于养生类、文化类图书更感兴趣。由于适逢暑假,许多家长也会带孩子去接受书香熏陶,他们主要关注教育类、科普类图书。年轻人则对有明星效应的图书和活动以及文创更有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社今年在书展上将设立“科”“教”“创”“新”四大分区,分别对应科普、教育、文创和新品,以更好地对接目标读者群体。(下转第6版)  (上接第3版)

  出版社与书展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林  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如今的书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图书展示和销售范畴。它承载着传播文化、推动全民阅读的使命,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平台,能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书展还具有引领文化消费潮流的价值,通过展示最新图书和文创产品,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趋势。同时,书展也是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提升社会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今年将是我们第7次参加上海书展。与其他地方书展相比,上海书展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具有很强的全国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参展,展示的图书品类极为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而且上海书展非常注重读者体验,在现场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如新书发布会、名家讲座、作者签售等,为读者与作者、出版人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销售方面,上海书展的影响力巨大,许多新书在这里首发后,能迅速在全国市场打开知名度,实现畅销。

  也因此,上海书展在我社全年的营销布局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我们展示品牌形象、推出重点新书、与读者直接互动的绝佳平台。参加上海书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为后续的选题策划和图书营销提供有力依据。同时,通过参与书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提升我们出版社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业务渠道。

  今年上半年书业市场行情面临挑战,这也让我们更加重视上海书展这个契机。一是尽可能将出版社的好书推介给读者,吸引读者和媒体的关注。二是积极与经销商、书店等合作伙伴沟通,共同探讨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拓展销售渠道。目标上,我们希望实现一定的图书销售增长,更重要的是收集读者对我社图书的意见和建议,为未来的产品优化和选题规划积累素材,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近年来,各地书展越来越多,我们出版社选择参展的依据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书展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像上海书展、北京图书订货会等在行业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展会,我们必定积极参与。其次是书展的定位与我们出版社的产品类型是否匹配,如果书展聚焦于我们擅长的领域,如童书、教育、文学、社科等,我们会重点考虑。再者,书展举办地的市场潜力和读者需求也是重要因素,若当地对我们的图书有较高的需求,我们也会选择参展,以更好地开拓市场。

  从发展战略角度看,参加各种书展对我们出版社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书展为我们提供了展示产品和品牌的窗口,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与读者的直接交流,我们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调整选题方向,开发出更符合读者需求的产品。此外,在书展上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出版社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通过参加书展,我们发现如今的读者在书展上更关注新书、热门书以及与图书相关的文创产品。同时,读者对阅读活动的质量和作者的参与度也有较高要求。相应地,我们的优化策略是在书展上重点展示精心策划的新书,提前做好宣传预热。

  出版社与书展应构建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书展为出版社提供展示平台,助力出版社推广图书、传播文化、塑造品牌,促进图书销售和市场拓展。出版社则是书展的核心参与者,通过提供丰富优质的图书和文创产品,以及举办各类精彩的阅读活动,为书展注入活力和内涵。双方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探索创新模式,提升书展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

  平台打造阅读价值共创新理念

  ——我看上海书展

  ■顾  轩(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上海书展的“我爱读书 我爱生活”理念让出版社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感联结。

  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这个平台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20余年几代出版人不懈努力成就的,为上海乃至全国全民阅读工程及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伴随市场经济大潮,出版社自办发行逐渐成为行业主流,上海40余家出版社敏锐察觉到变革存在的市场机会,在现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当时非正式名为上海出版发行联谊会)的组织下,自1987年开始举办沪版图书订货会,2002年为服务全国出版社易名上海图书交易会,2004年为让读者成为参与主体更名为上海书展,2011年为提升品牌被纳入“书香中国”这一国家级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出版发行一线人员,从业以来就没有离开过上海书展的一线服务工作,从宝钢宾馆到明珠大酒店、从上海世贸商城到上海展览中心,20余年的历史沿革历历在目。

  与全国其他书展不同,上海书展功能的变迁让我这个外地人深深地感受到上海人的“精明”。为配合沪版图书订货会,各出版社主动调整重点图书推出时间,1996年11月我社推出《中国文学史》这一学术著作,在订货会惊艳全场——订货量突破10万册;随着更多行业翘楚的加入,上海图书交易会吸引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我社“南怀瑾系列”等好书居然供不应求,一时间洛阳纸贵;上海书展服务终端读者成为主旋律,人头攒动的火爆场面造就“抢购风”,我社零售连年创出新高;新时代各种销售创新层出不穷,我社也积极参与上海书展如直播等全媒体营销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的良好效益;近年来的文创“火”出圈,我社也将复旦大学这一金字招牌实现多元化创新。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民阅读、拓展知名度,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坚持近10年、每年赴二三省举办“书香上海全国行”活动,近年来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增加喀什分会场、三明分会场等,2025年更是推出“双主场+X+N”、辅以“阅界夜市”形式,在守正创新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上海书展作为一个具有全民阅读主题的全国性平台,不仅局限于图书销售,还是作者、出版方、读者及内容服务的生态圈服务方。每年的书展各家出版社都会精心组织新书首发、重磅好书、读者见面会等多种形式、多个场景、多重维度的推介活动,不仅引入知名作者、媒体、机构,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针对C端的销售实现了即见即得的满足感,场景式消费也为出版社实现销售闭环创造了良好氛围,成为实现多赢的典范。说实话,我社每年在上海书展的销售在总规模中微不足道,但服务全民阅读、链接作者读者、检验新书品质、验证营销模式等成为我社参加书展的原动力。

  据中金易云数据,2025年上半年整个图书行业呈现下行趋势,在这种市场行情下出版行业更需要借船出海,上海书展无疑是阅读价值共创的最佳平台。对内容而言,原有的闭门造车、精英化出版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深入读者、大众化出版成为新的机遇,上海书展提供了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对出版介质而言,原有的以纸质为主必将进化为全媒介,AI的普及化更是将知识型内容挑下神坛,碎片化内容将成为新宠,上海书展为各种形态的内容展示搭建了舞台。对营销业态而言,原有的单向销售演化为双向共创型,读者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成为内容营销的主力军,上海书展在不同层面的草根文化成为支撑的柱石。

  回顾上海书展20余年的历程,不仅是一场历久弥新的全民阅读盛宴、也是中国出版人守正创新的涅槃、更是成就文化自信脊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诚然,新时代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相信在阅读价值共创的新理念下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丽。

  丰富读者购书体验  注重读者联结

  ■李  旭(东方出版中心营销中心主任)

  随着大小书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书展已不仅仅是图书展示和销售的平台,还承载着阅读推广的责任。

  我2005年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上海书展,此后基本每年都参与了上海书展的工作。作为一名图书发行人员参加了很多书展,上海书展给我的感觉是人气最旺、读者购书热情最高、阅读推广活动最多。上海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很高,给予了很多资源支持,此外上海书展的精细化管理令人印象深刻,上海人一直以来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设置日场和夜场、搭建东西阳光棚、提供多种餐饮、邮寄等便民服务,真正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上海书展是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书展,因为我们是中国出版集团唯一一个在上海的独立出版社,上海书展是我们的主场,要做好东道主,我们的子公司上海中版图书有限公司还承担了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书展的参展工作。上海书展也是我们出版社每年投入最大、组织营销活动和推广活动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书展。上海书展可以说是以书为媒介搭建了一个读者、作者、学者、编辑、出版人之间零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

  今年上海书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办好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和《中国面孔》《上海六千年》《吴敬琏集》等重点新书的营销活动。此外在书展零售上还会尝试一些新的促销玩法,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充分利用线下书展的人流,为新媒体平台增加粉丝。

  通过书展各种营销活动,出版社也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书展的线下流量也为出版社的私域流量建设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流量池,有效提升出版社的私域流量。出版社通过书展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能有效掌握读者需求,提高市场敏感度,同时拉动消费。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读者来上海参加各种营销活动。

  如今的读者在书展上更关注阅读推广活动,与大咖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东方出版中心今年也将举办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邀请了熊月之、孙甘露、毛尖、李仲谋、陈磊、刘楚昕等名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此外还将组织9场新书阅读分享会,万伯翱、葛剑雄、翁淮南、陈杰、刘强、雪漠、田崇雪等名家将来到现场。此外,我们还会不断丰富读者的购书体验,现场将会组织新的营销活动和玩法,让编辑和营销人员现场导购,让读者除了能与作者名家见面,还能在购书的同时享受更多的互动体验。

  上海书展是年度营销“战略要塞”

  ■袁丽娜(辽海出版社社长助理)

  出版社与书展应构建深度融合的共生关系,成为价值共生、功能互补、长期协同的共同体。出版社以优质内容支撑书展文化厚度,书展通过场景运营放大图书价值。双方联合构建文化生态,共同承担文化责任,实现商业与文化价值的双向成就。

  今年是辽海出版社第三次参加上海书展。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更具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它是全国性文化盛会,社会参与度高、展陈多元化,不仅是图书展,更是全民的文化狂欢,在观众规模、活动丰富度及影响力上优于多数地方书展。上海书展对图书销售的作用非常明显,观众读书热情高、购买能力强,我们参展带去的所有图书,都会产生动销,且销量都比较可观。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行业风向标。辽海出版社通过独立展位、特色主题活动、“图书+文创”联动等,将上海书展作为年度品牌曝光的“主战场”。参加上海书展,对辽海出版社而言,既是年度营销的“战略要塞”,也是品牌升级、文化破圈的“超级引擎”。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图书销售,而是通过图书、文创、活动的多维共振,在全国市场中树立辽海出版社独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象。

  今年参加上海书展,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借助其高流量和影响力破局。我们计划推出特色新书,借现场活动吸引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还将积极拓展合作,挖掘潜在市场,利用书展平台拉动销售,扭转不利行情。

  如今的书展,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促进资源整合与合作;是文化传播的高地,借讲座、活动传递思想;是全民阅读的推动者,营造书香氛围,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还是跨界融合的先锋,书展联合多个领域,拓展文化边界,赋予阅读新体验。随着各地书展越来越多,辽海出版社选择参展的依据,大致包括书展的影响力和人流量、当地政府的支持度和重视度、读者的读书热情和购买力、组委会组织安排高规格的文化活动,等等。参加书展对辽海出版社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一是能带来市场拓展与品牌增值,二是能带来IP孵化与跨界联动,三是实现图书版权的输出,四是能提升辽海出版社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从长远来看,参加各类书展,将助推辽海出版社在图书出版、文化传承、技术应用等战略领域实现突破,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如今读者在书展上更关注科技沉浸体验、文化深度互动、个性化内容服务、跨界融合形态四大核心方向。辽海出版社针对性策略包括:一是借助科技手段赋能内容呈现,二是注重地域文化IP的开发,三是互动设计增强体验感,四是版权跨界运营,打造文创及图书周边产品。辽海出版社通过将书展从“图书卖场”升级为“文化体验实验室”,既提升品牌辨识度,又精准触达年轻读者与文旅消费群体。

  上海书展汇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文化爱好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期望我们社的图书和文创能在书展上吸引大量读者的关注。同时,借助书展这个平台,将辽海出版社的品牌文化和东北特色文化传播得更远,加强与其他出版机构、文创品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市场渠道,提升辽海出版社图书产品和文创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产品。

  出版社与书展是相互成就的战略伙伴

  ■陈子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

  出版社与书展应构建起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相互成就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促进图书行业的繁荣、推动阅读文化的发展、连接作者与读者并拓展国内外市场。

  2004年我就参加了上海书展。最开始时,上海书展主要还是以上海本地的出版社和书店为主,外地的出版社并不是参展主力。而现在的上海书展已成为国内地方书展里的顶流——上海书展一是组织和宣传好,二是爱读书的市民多,三是购买力强,四是对出版社编辑、营销发行人员来说,可以直接在一线面对读者,了解读者的需求和信息。上海书展对我社的图书销售有一种示范性作用,在上海书展卖得好的图书,都会得到营销部门的大力宣传,进而影响在其他地区的销售。

  也因此,除了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全国书博会外,上海书展是我社最为重视的会展。去年我社在上海书展销售图书168万码洋,销售文创实收23万元,图书销售排行全场第二名。希望今年能超过去年。

  上海书展最大的功能还是图书销售和品牌展示。不过现在的书展的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图书集市”定位,承载着更为复杂和重要的新使命与价值。一是城市文化节日。书展日益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重要文化盛事和文化名片。二是思想交流的场所。汇聚作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公众人物等,提供高质量的讲座、论坛、对话活动。三是跨界融合平台。四是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平台。为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专业人士提供‌高效对接、经验交流、趋势分享和学习提升‌的宝贵机会,降低交易成本。五是营造仪式感与集体记忆。‌书展成为一种文化仪式,承载着读者关于“淘书”“偶遇作家”“参与活动”的独特体验和‌集体记忆。六是市场洞察与趋势预判的窗口。七是文旅融合。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八是应对数字化挑战,强调“在场感”与“体验性”。

  近年来,各地书展越来越多,我社对参展有所选择。主要依据一是当地的组委会对我们的重视程度,二是主办者办展的专业性和良好的服务,三是参展费用合理,四是当地的阅读氛围和市民的购买力。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参加各种书展最重要的还是出版社品牌的露出,各种书展是出版社品牌的最好展示。

  出版社与书展之间应构建一种‌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相互成就的战略伙伴关系‌,而非简单的“参展商”与“主办方”的临时性交易关系。从“摊位租赁”的浅层合作转向“价值共创”的深层互动,通过共同策划活动以内容驱动深化合作;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需求对接、完善反馈渠道并进行专业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投入以实现共同成长,还需建立高效透明的合作机制,主动拥抱变化并共同应对行业挑战。

  对于即将到来的上海书展,我社充满期待。一是展示品牌新貌。通过高品质的文学主题文创,向上海及全国读者展示广西师大社在出版主业之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探索与创新能力,传递“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品牌形象。二是建立读者情感。期待以卡夫卡的深刻、黑塞的哲思、伍尔夫的细腻以及“学术吗喽”的趣味为媒介,与上海的文学爱好者、文创收藏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让经典文学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三是引爆销售热潮。凭借独特的设计、过硬的质量以及诚意十足的五折起、买赠叠加、满赠升级、限定盖章等组合营销策略,我们有信心引爆文创销售热潮,特别是期待全新卡夫卡T恤、棒球帽、黑塞机车包、经典胡桃木阅读架和萌趣“学术吗喽”成为现象级爆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
   第03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出版人谈
   第04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活动表
   第05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专版
   第06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出版人谈
   第07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融合出版
   第08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09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10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实体书店
   第11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实体书店
   第12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13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14版:传媒新媒/ ChinaJoy现场报道
   第15版:综合
   第16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17版:分销新视野
   第18版:分销新视野/创新营销人
   第19版:分销新视野/营销金案
   第20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21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22版:世界出版
   第23版:世界出版
   第24版:2025上海书展特刊/广告
   第25版:出版专题
   第26版:出版专题
   第27版:出版报道
   第28版:出版报道
   第2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30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1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2版:业者论坛
   第33版:中缝
   第34版:中缝
从图书零售盛会到文化嘉年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上海书展特刊/出版人谈06从图书零售盛会到文化嘉年华 2025-08-08 2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