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轩瑞
毛泽东同志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随后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已成为最大的党性。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也应贯穿审计全过程。
一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从哲学维度看,唯物论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实事”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全面和发展地看待问题,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即掌握“是”。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求”的过程也体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维度看,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价值维度看,坚持实事求是,应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真理,了解人民期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好处。在审计中坚持实事求是,好处众多。第一是确保审计目标“不偏航”。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守审计“经济监督”本职,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标尺,剔除与职能无关的冗余,保障审计目标始终服务于组织战略和治理需求。第二是保障审计结论“立得住”。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做到证据收集充分和恰当,证据分析符合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证据客观反映矛盾点和风险点,推理过程符合逻辑,审计结论可验证,做到依据明确,推断合理,程序规范,结论可追溯,保障审计结论“立得住”。第三是保障审计建议“能落地”。审计建议能落实,关键在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事求是就是找准问题根源,以可操作性、能执行的建议推动整改,形成“客观诊断—精准开方—对症治疗”的闭环,实现审计价值。第四是维护审计权威。审计工作保持权威就需要查真相,报实情,求实效,让审计成果转化成治理效能,推动完善政策法规,严肃追责问责,实现审计工作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统一,让审计成为“免疫系统”而非“形式过关”,促使审计权威自然而然形成。
三是审计工作怎样正确运用实事求是。在审计立项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确保立项科学、规范,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审计选题与政治方向高度一致,优先覆盖党中央决策部署,优先关注经济社会风险领域,优先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找准“真问题”,实现审计监督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在审计实施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就是明确审计程序、证据标准、责任界定等要求,避免主观随意性。坚守客观立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既不放纵违规行为,也不人为夸大问题;既揭示表象矛盾,也深挖本质原因。禁忌证据失真,禁忌过度推断,禁忌机械执法,禁忌忽视例外。在审计整改方面,对贪污挪用、故意造假的主观性违规,依法依规追责,形成震慑;对历史遗留问题,结合当时法律法规和社会背景作出客观评价,避免用新规追溯旧事;对改革探索失误,在审计整改时,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国家审计整改中运用实事求是,核心是尊重客观规律,区分问题性质,精准界定整改内容,严格过程闭环,避免“为改而改”的形式主义,真正实现“审计一个点,规范一大片,服务全局面”的治理效能。
(作者系中共审计署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作者单位系审计署广州特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