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玄奘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唐代高僧玄奘(602~664)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通过翻译将印度知识整体移译到汉语世界是他毕生翻译的追求,其所翻译的经典基本上反映了7世纪印度佛教乃至印度知识的全貌。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谈到玄奘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时写道:“玄奘是一个杰出的印度学家、精确的语文学家(他曾提出极其严格的翻译标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他是唯一以其广度和复杂性来掌握佛教哲学庞大领域的中国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不论是在他之前还是之后,都很少有在佛教知识论方面超过玄奘的人。玄奘所主持的译经活动不仅系统丰富了佛教典籍,为佛学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文献基础,而且增强了中印文明互鉴的深度与广度。玄奘对汉文佛典的梵文回译扩大了中国化佛教的影响力,佛教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他的行记《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的西行见闻,涉及地域包括今天南亚、中亚的广大地区,不仅对中印佛教史的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在佛教史学及西域和印度史的研究,中西交通史及哲学史、文化史乃至政治史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印度缺乏历史记录,该书成为研究古印度乃至南亚地理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玄奘一生以无比的热情和强韧的意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地奋斗,这在人类历史上也罕有匹敌者。玄奘西行,放之当今而言亦并非易事,九死一生的险途无不考验着对真理的笃信和对信仰的坚守,这种崇高理想与坚韧意志和顽强作风是玄奘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学成之后毅然归国,数十年潜心翻译佛经,这亦是一种爱国情怀。勇敢走出国门,立足本土文化判教成宗,这亦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类文明交往互鉴的进取精神。玄奘不仅创造出上述所言的文化理论价值,也体现出值得着重发扬的“玄奘精神”。
《玄奘全集》是河南省重大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中原文库首批出版图书,以《乾隆大藏经》为底本,《房山石经》《资福藏》《碛砂藏》《赵城金藏》《径山藏》《普宁藏》等8部大藏经为参校本,含玄奘译出经论75部,以及玄奘传记、玄奘年谱等相关内容,是目前研究玄奘最为全面的古籍点校成果,它不仅是收录玄奘译著最为全面的一个版本,同时也对这些版本做了极为细致的校勘工作。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23年底出版的《玄奘全集》可为学术界提供玄奘研究最翔实可靠的文本。
在印度,对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三藏法师”。在中国这一称号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又以玄奘最为著名,人们每以“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尊称之。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后,太宗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玄奘舍身求法的至诚精神,称玄奘其学问、其事功、其令誉、其风仪,均足欣动人君,并誉其为“只千古而无对”“沙门之领袖也”。梁启超认为,“玄奘法师为中国佛学界的第一人”。玄奘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守,这是一种追求真理、饱含信仰的精神。《玄奘全集》内容涵盖“般若部”“华严部”“律部”“密教部”“经集部”“毗昙部”等诸多部分,既呈现了玄奘对于古印度佛教哲学东传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将玄奘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予以凸显。《玄奘全集》的出版对于挖掘玄奘精神的当代价值,展现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突出特性,促进“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出自作者为《玄奘全集》所写的序,略有改动)
专家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玄奘全集》把玄奘的翻译典籍、各类著述,以及与玄奘相关的同时代人的各类著作都收集齐全,收录资料可谓广泛、全面。”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玄奘是中国古代走出国门,认识域外世界最杰出的一位代表,可以说中国人对域外世界的认识,只有他是最深刻、最丰富的。”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汉文大藏经研究院院长、《玄奘全集》主编韩欣:“玄奘法师最为引人瞩目——无论译经体量之大、品类之多,还是后世影响之深远,无出其右。”
该书总策划、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大众化版本为书籍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条件,《玄奘全集》将走向海外,也将给全球的汉学家提供一个权威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