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倩
在46亿年光阴长河里,地球用23.5度的温柔倾斜,为万物生灵定制了四时不同的味觉体验:春华凝作蜜露,夏穗酿成琼浆,秋实缀满仓廪,冬藏孕育希望。而在我们从自然得到的四季收获中,香料绝对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一书,以香料为主题,探索人类美食的“进化密码”。通过讲述香料的故事,展现人类在从洪荒岁月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对美食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探索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在“风味语言”的诗意表达中品味香料文明。
小主题大立意:香料世界里的乾坤
香料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并非仅是增添食物风味的配料,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作者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香料置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正如《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的前言中所说,香料故事“是人类走出洪荒岁月、点燃人间烟火的故事”。
相较《风味人间 谷物星球》中主食给我们带来的饱足感,香料其实算是一个“配角”。但恰恰就是这个“小配角”,为地域美食的风味传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是人间风味的幕后英雄。比如,斯里兰卡的胡椒从南亚出发,最终触达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香料。为了它,人类甚至克服了对海洋的恐惧。
这,是香料的传播之路,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这种以小见大的主题立意,使该书在众多饮食文化书籍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小籽实大跨度:传播与传承的双重叙事
《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中讲述了香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历程,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记录了跨越山海的文明交融的场景。而图书编辑团队也对时间线做了重新梳理,使这些信息更符合平面阅读的需求。
在《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中有意大利的罗勒,也有亚洲罗勒;有墨西哥的奇特品,也有中国新疆的线辣椒。《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通过梳理这些“同宗”却各具特色的香料,让我们看到了香料在不同地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甚至可以说,香料早已跨越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粒毫不起眼的小小籽实历经千年的发展,最终成为我们如今在超市等场所看见的瓶瓶罐罐。作者团队正是捕捉到了世界上各种香料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让我们了解到香料传播背后所蕴含的包括地理环境、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在内的复杂因素。这些香料如同文化的使者,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谓是小小籽实,却承载着大千世界的变迁。
而墨西哥的龙舌兰、马来西亚的榴梿、广东新会的陈皮、苏州的桂花、山东的大葱都在坚守着本地的味道,它们用一种味道守护一方水土,或成为网红标签吸引八方来客,或成为味觉印记承载一方乡愁,或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这些香料的传承,不仅仅是烹饪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家乡情感、人文情怀、历史记忆的坚守。作者通过讲述这些香料的传承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也让我们认识到香料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传播”与“传承”作为《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内容架构的两大主线,在书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作者横向记录香料的传播轨迹,纵向探究香料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香料版图,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香料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因为味道的延续,我们得以和古人有了跨时空的交流,纵使“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我们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品尝着似曾相识的味道。
小食材大智慧: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交织
正如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样,香料是人类满足温饱、解决基础饮食问题之后,在对美食的无尽遐想与探索中得到的智慧产物。
在《风味人间 香料传奇》一书中,作者将这些智慧精心收录:斯里兰卡人掌握了胡椒种植技术,他们将胡椒带皮干制,让这种只能在热带生长的浆果化身为黑胡椒,风靡世界;黄贡椒的鲜转瞬即逝,但是聪明的湖南人却用当地的米酒将它酿成剁椒,还催生了一道著名的湘菜——剁椒鱼头;在江西赣州,人们将煮过的荷叶用冷水迅速冲洗,保留韧性与风味,从而诞生了荷叶蒸鸡、荷香粉蒸排骨等以荷叶命名的菜肴,让这种不是香料的植物赢得了调香的名分。
作者团队将对食物的观察转变成自然地理认知。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认知,该书的视觉呈现跳离了灶台案板间,得以站在自然地理的维度重新审视我们日常认识的这些香料,最终联结成横贯全球、纵深历史的世界香料体系。
除了自然地理视角,该书还深入挖掘了香料背后的人文历史。欧洲人为肉豆蔻掀起航海狂潮,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斯里兰卡人掌握胡椒种植技术并将其推广至世界,体现了人类在农业发展中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人文历史元素的融入,使香料不再仅仅是食物的调味品,而是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的记忆、情感与价值观。
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交织,使该书呈现出一种立体的香料文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香料生长的自然之美,又能领略到香料背后的人文魅力。
作者团队带着“大地理”概念的认知,沿着香料之路,边走边探寻,当他们的镜头扫过喜马拉雅山脉中封存的粉盐、云贵高原怒江沿岸山崖里的草果、伊朗干涸高原长出的生命之树番红花,我们或许突然就能惊觉先人“舌尖上的地理大发现”——平平无奇的胡椒粒,在古罗马曾是价比黄金的硬通货;肉桂树皮卷起的褶皱里,藏着阿拉伯商人横渡印度洋的季风密码——这些植物用芳香物质写就的迁徙史诗,分明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味道编年史”。
在这样一种对自然地理的认知里,我们有了“风味罗盘”,如果翻开书进行深入地阅读,你就会发现,表面追踪的是香料传播路径,内在却是在解构文明碰撞的能量场——当广西的肉桂遇上锡兰肉桂,当墨西哥的奇特品遇上重庆的泡椒,这些味觉的对话里翻滚的何止是香气,更是物种迁徙在人类餐桌上泛起的涟漪。
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不仅丰富了香料文化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认识香料。
有了“风味语言”的记录,我们拥有了可以触摸的人间四季——春天的浙江,“张林珠将山野的绿意与清香揉成个团团,作为时令的注脚”;夏天的广西,不起眼的山黄皮悄然成熟,“清凉的晚风,树下的欢聚,童年里有永不落幕的夏天”;桂花盛开的秋天,“整个苏州都被一种花香笼罩”;冬天在日本,“寒冷仿佛让时间停滞了,但不见炊烟的‘烹饪’才刚刚开始”——当地人用雪藏的方式制作寒造里。
冬去春来,是新的轮回。风味在人间,周而复始。有风味,才有人间——这,就是“风味语言”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