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6月11日,2025出版智库成果发布交流会(第二场)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举行。中宣部出版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信出版发展研究中心、中南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腾讯研究院、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出版传媒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出版研究中心10家出版智库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成果作交流研讨。
中信出版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出版单位集团化发展情况研究》。发布人乔卫兵介绍了励讯集团等4家国际大型出版集团以及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6家国内大型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他提出,集团化是出版单位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出版机构之间通过战略性整合实现集团化发展,使得版权资源、编辑团队、发行网络以及营业收入、利润等实现规模化发展,是做大做强出版业务的重要途径。建议借鉴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发展经验,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实现规模化增长和全球化扩张;充分发挥不同出版集团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出版品牌特色,从不同角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1版)
中南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发布《国内主要出版集团总部职能与管控模式研究》。发布人周亦翔提到,当下出版集团总部职能持续优化,逐步聚焦于强化党的领导、战略统筹、资源配置、风控体系与业务协同,其核心目标在于加强内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背景下,出版集团需精简层级、明确定位,构建价值型总部:一是厘清组织边界,构建分工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关系;二是强化母公司功能,逐步恢复控股集团对出版、发行、印刷等主业资源的实质掌控;三是提升运转效能,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整合财务、人力、法务等通用职能,推动总部管理“去冗余、强协同、提效率”。
腾讯研究院发布《推进大模型与数字出版双向赋能、融合创新——大模型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人杨健总结了大模型重塑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多智能体协作驱动人机协同创作、数字内容供给呈现多层分化、传统出版企业与大模型企业合作持续升级。他认为,未来应充分释放出版业高质量语料价值,积极打造可信大模型、可信内容生态;鼓励并扶持大模型技术企业与出版业共创,如组建“出版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实验室”等;支持出版企业与文化领域技术企业、平台型企业加强合作,共同与行业上下游各方协同发展,拓展产品服务形态边界。
南方出版传媒发展智库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图书编辑核心能力构建研究》。发布人肖延兵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图书编辑核心能力提出新要求,编辑应具备更全面的应用功能选择能力、更综合的技术应用适配能力、更敏捷的选题策划创新能力、更深层的内容导向把关能力以及更强大的协作组织整合能力。构建编辑核心能力需从多层面发力:编辑要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等能力,参与创新实践;出版机构要优化出版流程,构建培训体系,建立内容技术融合生态;宏观层面要推进行业应用落地,优化人才结构,升级数据资产运营体系,建设标准规范与协同创新体系。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发布《数字出版智能编校应用效果评价研究》。发布人方卿介绍,当前智能编校系统在基础性文字审校与内容合规控制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然而仍面临“语义理解弱、结构识别浅、专业适配差、学习能力低”等技术瓶颈,从业者对其智能化水平与专业深度的期待也日益提升。未来,智能编校系统应从智能性、专业性、安全性三方面持续突破:加快融合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提升语义分析与逻辑判断能力;构建覆盖多学科的知识图谱与专业术语库,推动系统向深层理解与领域适配迈进;加强对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的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系统在合法合规框架内健康发展。
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专业学术数据库研究》。发布人徐静指出,专业学术数据库经历了学术资源数字化、学术出版开放化、学术服务智能化、学术赋能全链化四个阶段。国内在专业特色资源整合与基础服务供给上形成局部优势,但在技术深度、生态开放度与商业成熟度方面对比国际头部平台仍有差距。他建议,未来专业学术数据库应以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为根基,通过“数据库+出版”的生态协同和资源互通形成内容护城河。同时,进一步开发细分市场,以动态定价与差异化等策略开拓多层次市场空间。
山东出版传媒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发布《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与地方文化建设研究报告》。发布人申维龙谈到,在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作为地方文化核心载体,通过数字化转化等现代化阐释,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如山东省通过《齐鲁文化经典文库》等古籍整理成果,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认同支撑。同时,地方文化建设能从需求、保障、技术等层面反哺古籍工作。他表示,古籍作为文化基因的“存储器”,为地方发展提供精神原力;地方文化建设则通过需求牵引、技术赋能、价值转化,赋予古籍新的时代内涵。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发布《阅读推广人实践:角色、挑战与制度支持》。发布人邓香莲从阅读推广人的角色、功能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的困难层面展开探讨。她提到,优秀阅读推广人普遍有强烈的阅读热情与奉献精神,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卓越的沟通能力,他们同时承担着文化中介者、社会动员者和社会学习榜样多重功能。阅读推广人通过分享阅读经验、组织讨论活动,为读者提供可模仿的榜样。这种社会学习的机制使阅读推广人成为读者行为转变的关键推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院发布《国际知名大学出版社全球化发展策略调研报告》。发布人李永强表示,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凭借其学术严谨性、与学术界的深度互动、全球视野与长远眼光,在全球学术出版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大学社通过构建全球学术网络与合作体系、创新学术成果传播机制、注重本土化运营、推动学术标准国际化、开展多语种出版与文化多样性以及实施区域化内容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中国大学出版社应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战略定位,构建“标准—平台—生态”三位一体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与协同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发布《当前国际出版方面协会情况研究报告》。发布人孙敬鑫通过分析12个全球性国际出版协会和11个区域性国际出版协会的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归纳出国际出版方面行业协会的两大主要功能,即对外代表会员集体表达权益主张和对内提供跨国利益协调场所。他表示,未来可以从平台创制、议题塑造、市场培育三个维度着手,积极塑造数智转型下国际出版业的新规则、新议题与新空间,塑造跨区域出版治理共识,为打造“平等、公正、包容、互惠”的全球出版业治理体系作出贡献。
出版智库机构负责人、联络员和有关同志,以及其他出版单位、高等院校等相关人员线下参会。(张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