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铭泽
中国建筑学的学科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创立的北方首个建筑系,至今已有97年之久。教材建设,则始于1944年梁思成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该书问世已逾81载。基于编辑本人近年的工作经验,本文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维度对高等学校建筑学教材的转型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并从出版社角度提出初步建议。
学校选用教材的转变
统一征订转变为层层筛选。如今,教材选用的决策权已转移至教务处及学院管理层,他们预先制定选用书目清单,并综合考虑教材定价、意识形态、出版年限、配套资源、出版机构及适用范围等因素,为任课教师提供选教材的范围。若选用范围外的教材,则需学院党委审核批准。选定后,教材或由教务处统一采购,或由学生自行购买。教材如何被列入选用书目,已成为教材营销关键。
校本为王转变为规划优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规划教材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十一五”规划期间的221种教材增至“十四五”规划期间的512种教材。如何将教材列为规划教材,已成为教材建设的目标之一。
学科经典转变为教学适用。如今,高等学校建筑学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已不再是教材的有无,而是如何挑选出更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材。建筑学教材建设中,教材需服务于教学,需要适应课时、生源、就业和技术等多方变化所产生的需求。如何使教材适用于教学,已成为当下教材建设的核心。
学生学习教材的转变
一张白纸转变为AI赋能。面对信息爆炸和技术迭代,学生已拥有强大的检索能力,因此,单纯的知识堆砌和数据陈列已难以满足需求,厚重的教材反而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教材编写需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建立自我价值判断。
唯一载体转变为多源路径。纸质教材作为知识载体的唯一性受到挑战。如何有效地将教材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成为当前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就业导向转变为素质培养。相较于专注于专业知识解答、国内外优秀案例展示及建筑史脉络梳理,当前建筑学教材更需聚焦于解答学生的三大疑惑:学习建筑学的意义何在?它能带来哪些职业机遇?如何高效学习建筑学?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教材建设更应抓住学科内核的确定性,不仅要帮助学生在技能与知识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学生心智、思维的培养。
教师编写教材的转变
基础教学转变为交叉拓展。2021年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不仅对之前的教材进行集体修订,还基于“新工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更新”等新趋势、新背景,以及交叉学科发展,规划了“高等学校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系列教材”“高等学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与文化遗产专业系列推荐教材”。如何与经典教材衔接,确认自身定位,是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
实践积累转变为尝试探索。随着国家战略的提出,出现了人才培养的需求缺口。例如,《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建筑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碳排放的四个主要领域之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建筑学专业息息相关。为此,刘加平院士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团队编写了《建筑碳中和概论》,探索面向城乡建设“碳中和”新兴领域人才的培养策略。当前教材建设的核心在于如何融合学科特色与办学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学科贡献转变为成果认定。《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教材编审工作应纳入所在单位工作量考核,作为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各高校日益重视教材建设,纷纷设立校级规划教材项目,并开展优秀教材评比活动。
出版社在教材出版方面的转变
质量第一。“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一方面体现在编校质量上,出版社需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在印刷出版前完成全文审读工作。另一方面体现在编写质量上,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教材编写内容进行学术审查,从内容导向、专业适用、科学规范等多方面进行把关。鉴于建筑学教材市场竞争激烈,选题策划应着重于创新发展,同时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对经典教材进行及时修订,新编教材则需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国际局势、展现民族文化,在把握学科内核的基础上,拓宽学术广度,与经典教材形成呼应、互补。
数字探索。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旨在通过富媒体技术实现纸质与数字资源的融合,推动经典教材的迭代升级。通过视频、模型、图纸等数字资源立体呈现;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探索数字教材,使教材出版做到及时更新、问题修正、内容补充,摆脱纸面限制,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同时,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能助力出版社完善信息化建设,包括追踪选用学校、构建读者反馈机制、掌握发行周期等,从而确保出版社能高效规划后续的教材修订、回访及发货流程。
校社共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教材出版不仅是教师将学术成果转化出版物的个人行为,也是推动学科发展、学校成果建设、落实教育强国的重要环节。出版社应与高等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教务处、学术委员会的定期交流,共同推动教材建设。出版社不仅可以提供教材供应服务,如样书展架、征订目录等,还应该组织教学名师、资深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学科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