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当你感觉到孤独时,如果你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很孤独,孤独就没有那么不能忍受了;当你觉得困惑时,如果你发现很多人和你有一样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当你觉得很不幸时,如果你发现很多人都和你有同样的不幸,不幸也就变得可以被接受。这是我建议独生子女们读一读《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这本书的理由。
《独一无二》这本书很有意思,它用非常文学的手法写了非虚构的真实故事,关注了一个群体的情感世界又和学术研究连接在一起,从理性的角度去描绘和理解一个感性的世界。
独生子女是不是不同的一代?这个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这个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中国计划生育后比较特殊的家庭唯一的孩子,还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这是过去未曾有过的。独特的家庭生活和崭新的社会生活共同构建了这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和个人成长路径。
陈丹燕用非常细腻又具有同理心的笔触写出了这个群体的情感。比如这个群体对父母的矛盾心态:又想独立又很依赖;小时候很重要的玩伴可能是爷爷奶奶,导致在集体生活的时候,和同龄人的相处常常自己以为很和谐却发现其实别人都已经对自己有意见很久了;在爱情里,自私和自我成为了两个纠缠的概念,我和你的边界异常清晰,但又渴望“我们”的一体感,这种困惑常常让这一群体对感情世界有更多的困惑。但不管怎样,独生子女们健康地长大了,曾经让人太过担心的“自私”一代代成长得非常大格局有爱心。从汶川地震开始,让大家看到了独生子女的“大爱”,看到这几代人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他们可以成就的事业,有关独生子女的争议也逐渐平息下来,转而开始关注这几代人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何种积极的影响,他们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困惑和需求。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第三部分“2016~2020年:独生子女的时代解码者”,也许因为我既是独生子女又是一个学者,在一本相对通俗的书本里,看到学者们来回答有关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与时代和解”部分访谈的是“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项目团队中的80后独生子女骨干,讲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讲了他们的个人经历,研究者变成了被研究者。这种设计非常有创新,又非常有效,两种视角的呼应,让80后独生子女的群像更加生动,又有数据支撑。
8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并非像原来预计的“小皇帝”那么顺利,反而是遇到了以前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怎么办?80后的研究团队胡湛、陈斌斌和高隽都是复旦大学人气很高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原生家庭背景各有不同,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道路。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一边成长,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不同学科给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些方案都很有效地能帮助个体强大也能帮助群体发展。无论你的原生家庭是如何的,你都可能有自己的美好家庭和幸福人生。
我很赞同胡湛所说的:“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出生于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式福利的‘单位制’时代末尾,成长于中国发展最迅速、活力最旺盛的年代,他们依然秉承传统的信念,却又充斥着分化与背离;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矛盾,却又寻求着统一。”其实,哪一代又不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呢?哪一代没有这样的矛盾统一呢?所以,虽然写的是独生子女的“独一无二”,但其体现的情感和思想却又是非常普世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
为什么我觉得《独一无二》这本书很值得读一读,就是因为她不仅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很孤独,原来我遇到的问题大家也都遇到了,而且,她还会让你找到更好成长的方式。书中的感性描述会让你有共鸣,书中的理性分析和反思能对你有所启迪,书中的8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路径会让你觉得有力量。
这本厚厚的书,非常好地结合了文学和学术的两种魅力,让人很投入的看下去,体会其中情感的起伏;掩卷的时候又会有新思考。每个个体的成长都和时代紧密关联,放在大格局里看我们的人生,更能看清我们应该走的道路和人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