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然: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困难。文博和文旅文创有文物、纹样、建筑等高质量强识别性的素材可供文创产品开发使用,但以古籍整理与学术专著见长的中华书局在这些资源上优势不大,模式化的仿制难免造成产品同质和审美疲劳。所以,一开始“中华观物”的开发重点便放在深挖文本上,我们需要在通读文献的基础上去筛选,试图给传统文化尤其是文本找到别出心裁的载体,让其在功能上更好地融入生活中,在态度上又有直白的展示。即使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书局的出版物《营造法式》中的精美图案素材,在尝试与外包设计师沟通设计需求时,也仍会被“收到,要做法式系列”的反馈震惊。历经千险完成设计,在生产的环节也总是“事与我而相违”。有些自认为绝妙的创意会受制于3万起做的上机要求,有些高昂到甚至超过定价预期的生产成本让我们只能放弃,相比起来沟通不畅和供货拖延等问题都已算小事,总有办法解决。
梅艳:设计创意与落地可行性的平衡最具代表性。以“四时留声”月历为例:初期设想将唱片设计为“可播放校园声音”的实体唱片,但受限于材质特性与成本控制,最终放弃该功能;支架设计初期考虑厚重木质底座以凸显质感,但测试发现木质重量过大、运输易损,且成本超出预算,最终选择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极简金属支架,既降低成本又保持整体设计调性。我们在设计初期就要联合生产端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核心体验不可妥协、非关键细节灵活调整”的原则,与工厂进行充分沟通与修改,在保证产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
于春萌:文创产品的创新,难点往往在于工艺与材料的结合。从一个好的创意点,到产品真正以设想中的形态呈现,其开发过程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例如,我们开发“江西名家瓷板画”系列时,就遭遇了工艺与成本的双重挑战。原计划采用“原作扫描+高温釉下彩”工艺,在陶瓷材料上还原八大山人《荷上花》的笔墨层次,但试产阶段却出现“釉色覆盖不均、画面细节模糊”等问题,且单件成本远超预期,无法投入量产。
通过与合作工厂技术团队反复测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工艺,将“高温釉下彩”改为“低温釉上彩+数码印花结合”工艺,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色彩表现能力更丰富,显著解决了色差的问题,将纸质画作的质感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了瓷板上。该系列产品最终实现口碑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中“八大山人《荷上花》瓷板画”成为年度畅销品。
樊奕芬:一是如何在保证文化内涵的同时,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产品实用性与时尚感的需求。二是如何保证设计理念与产品落地高度融合。为克服这些困难,团队深入研究当下潮流趋势,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职工的审美偏好与使用习惯,在设计环节反复打磨,不断优化方案。例如,“光辉百年”在设计上保持庄重风格的同时,注入年轻化与日常化的巧思:帆布包采用红白配色与织带设计,呈现出仪式感与时尚感的平衡;透明雕刻台历灯将红色建筑融于立体光影之间,既是办公装饰,也是精神坐标;而镂空工艺笔记本、典雅书签等产品则在细节中传递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