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 言 实习记者 吴慧翀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热潮中,辽宁省沈阳市境内各区各小学勾勒出阅读育人的多元图景,或重构阅读空间,或创新阅读课程,或借助活动赋能……各校在阅读推广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智慧,并在区域内形成示范效应,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样本。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三阶阅读课程”构建“全阅读”生态
近两年,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创新推出“阅读+”课程体系,即“阅读+学科”“阅读+实践”“阅读+德育”,将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实现阅读从“兴趣培养”到“素养提升”的深度转化,成效显著:一是阅读氛围浓厚。校园内形成“图书角+阅读长廊+数字阅读平台”的立体布局,日均阅读时长超30分钟的学生占比达85%,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成为校园文化新常态;二是师生素养提升明显。在“‘小小说’征文大赛”“经典诵读展演”等赛事活动中,学生获奖超百项,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提升;教师撰写阅读教学论文、案例多篇,阅读教研成果获十几项区级以上奖项。
学校推进“三阶阅读课程”体系化建设,对各阅读阶段的阅读教学进行系统性与层次化设计。在基础阅读阶段,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精准施策:低年级开设“绘本阅读课”,通过“听读+讲读+表演”的多元形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年级实施“整本书阅读课”,教师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梳理”,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高年级开展“主题阅读课”,围绕“红色经典”“传统文化”等主题,融合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打造跨学科阅读课堂。学校每周设置2节固定阅读课,并在班级开展阅读分享会。在主题阅读阶段,学校每月开展“主题阅读月”活动,结合季节、节日策划特色主题。如在“红色阅读”主题中,师生共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重走长征路”情境阅读等活动,将阅读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使阅读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在拓展阅读阶段,学校延伸阅读边界,打造“校园阅读生态圈”,联动家庭、社区等资源:在家庭层面推出“21天亲子共读打卡”“家庭阅读沙龙”,家长参与率超90%,形成“家校共读”合力;在数字层面搭建“云端阅读平台”,通过公众号推荐分享,实现学生全员参与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
学校每年举办“校园阅读嘉年华”,通过多元化场景设计将阅读与游戏、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活动设置“阅读闯关”“图书跳蚤市场”“阅读戏剧展演”等板块,其中“阅读戏剧社”由学生自编自演《景阳冈》《草船借箭》等经典作品,学生在剧本创作、舞台表演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从“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转化。
据文艺二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田冬介绍,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构建“以读促教、以教带读”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每周开展“教师读书会”,组织教师共读专业图书,结合教学实践开展“阅读课例研讨”,提升教师阅读教学能力。学校还通过“青蓝工程”推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开展围绕“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等主题的共读共研,近两年培养出多名市级阅读教学能手。
截至目前,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以“书香浸润校园,阅读点亮人生”为核心理念,构建“全阅读”教育生态,从课程、活动、环境、师资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形成了“以读促教、以读育人”的长效机制,并探索打造“全员阅读、全程阅读、全域阅读”的特色模式。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一校长白岛第二小学
“空间-课程-家校”协同推进搭建阅读战略支点
以“乐学雅正,和而不同”为办学理念,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一校长白岛第二小学将阅读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战略支点,构建起“空间—课程—家校”三维一体的书香校园体系。在师生共同实践下,学校阅读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学校、首批辽宁省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示范校、沈阳市教育系统“全民阅读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其组织开展的读书活动被央视、新华社、辽宁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
学校打破传统校园空间桎梏,以“处处可读、时时能读”为建设目标,打造覆盖全校的三级阅读空间。一级阅读空间为校级图书馆“和雅书房”,其以“阅己、悦己、越己”为核心理念,采用开放式布局与主题分区设计,按学科、兴趣、热点设立动态更新的阅读专区,师生可在此借阅图书、自由研讨、休憩阅读,共享阅读喜悦。二级阅读空间班级书隅推行“1+N”图书配置,即每班配置1套共读书目和N本学生捐赠图书,每日开设专属阅读课,学生可在课上进行自主阅读。三级阅读空间厅廊书吧极具创意——学校将楼梯转角、连廊等“边角空间”转化为开放式阅读区,不同楼层和区域按童话故事、经典名著、红色文化等主题布展,学生可在课间休息等碎片化时间自由借阅。这种开放的阅读环境与诚信管理制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领域的知识魅力,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品格。
“领航者先读书,育人者先育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万迎十分看重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路人”作用,认为教师的阅读热情和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效果。学校定期开展“悦”读分享会,教师从各领域分享读书感悟;举办“聚焦整本书 共溯阅读路”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通过文本解读、课例研讨等提升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开展“最美朗读者”活动,教师将经典篇章转化为听觉美育教材。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校以阅读为纽带,构建兼具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课程活动体系。连续6年打造的“和馨”读书节品牌活动涵盖“书情写意”“书海畅谈”“书墨飘香”等10个特色主题,学生在读书节上交流读书心得、展示阅读成果。“淘宝书市”则让阅读与公益结合,学生自带图书在书市上进行换购,并将义卖善款捐赠福利院。图书漂流活动鼓励学生在书中批注感悟、制作创意书签、撰写阅读手账,促进图书流通,让图书成为学生思想交流的载体。此外,学校还开展项目式阅读、“和美晨读”、评选“小小荐书官”等活动,突破学科边界,提高学生的读写与分享能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学校创新形式激发亲子阅读热情,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班级群等渠道扩大亲子阅读的影响力,推荐优质绘本、故事书、科普读物,并提供专业阅读指导,为家庭阅读赋能;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观摩阅读课堂,与校长深度交流,携手共促亲子阅读氛围的形成;每学期评选“最美书香家庭”,树立阅读榜样,家校携手共同筑造孩子的阅读梦想。
以创新为桨、以系统为帆,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一校长白岛第二小学探索出一条“空间—课程—家校”协同推进的阅读教育路径,推动师生在阅读旅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为师生搭建通往阅读灯塔的桥梁。
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建农分校
三大阅读圈共擎循环发展“阅读林”
作为首批辽宁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校,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建农分校以“打造一所建在图书馆里的学校”为宗旨,致力于构建良性阅读生态,以阅读素养为突破口,推动阅读与文化环境、课程建设、课堂教学、项目式学习、家校共育相融合,搭建校园、班级、家庭三大阅读圈,擎起一片可循环、可持续的“阅读林”。
校园阅读圈指学校将整个校园转化为“会说话”的阅读载体,构建起无边界的阅读生态圈。学校的图书馆、走廊、转角、楼梯空间等都设有不同主题的阅读区,学生时刻置身于书香之中,随时、随心阅读。学校推行“晨诵、午读、暮省”微课程,建立了一日一检查、一周一反思、一月一评比的机制。每月一次的阅读推介会则每期设定一个主题,师生通过沙画、课本剧、思维导图等方式推荐图书:课本剧借助音乐与舞蹈,以戏剧方式演绎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思维导图通过图片梳理展示故事情节;朗诵则展现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校园阅读圈以年级为单位搭建,全科推进、全员参与,结合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活化学生阅读成果。如在四年级的“创意建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根据年级推荐的参考书目在书中体会、品味建筑之美,让学习自然发生。
班级阅读圈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结合“六动课堂”的内涵,从单线阅读向多元阅读生态搭建。学校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抓手,探索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出“慧心”阅读课程图谱。图谱分为“‘慧’生活”“‘慧’阅读”“‘慧’成长”三大板块,其中“‘慧’生活”分为“遇见美好”“阅读为伴”“共享雅韵”三部分,“‘慧’阅读”分为“文中有道”“书中有趣”“博览群书”三部分,“‘慧’成长”分为“童声诗韵”“书韵流香”“光影之旅”“诗意时光”四部分。各班依据图谱开发出各具特色的班本课程,以读写绘、小小演说家、课本小剧场等多种创意,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语文学习新样态。
家庭阅读圈被学校视作阅读生态打造的重要土壤,学校着力推动阅读与家校共育结合。各班利用家长会、公众号向家长推荐亲子共读书目,分享亲子共读方法和经验,鼓励学生与父母共读一本书,同读同感悟,共学共交流。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家长的阅读意识和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正如校长胡江宁所言:“让学生徜徉书海,广读博取,既能从课本教学中获得母乳滋养,又能从读书活动中吸收‘五谷杂粮’。”勋望小学建农分校致力于构建“资源—空间—教学—生态”四位一体的深度阅读体系,未来计划引入AI阅读分析平台,开展教师联合研修项目,让书香润泽孩子的心灵,点亮他们的灵魂和未来人生之路。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
三维联动和三融合绘就书香育人图景
作为辽宁省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示范校,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以“书香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全时空多轨并进”阅读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香校园建设模式。
自建校以来,文化路小学一直致力于深耕校园阅读文化。学校在校园内打造“四季书廊”,在教学楼各楼层设置“阅读空间”,以主题化设计呈现经典文化场景,实现“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的浸润式环境营造。各班级均建有自身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和“经典知识角”,展示学生的古诗文书画、手抄报等经典诵读成果,使班级墙壁成为阅读文化传播载体。
学校实施“三维联动”机制,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推行“晨诵、午读、暮省”时序体系,将经典诵读嵌入日常课程;二是构建“教师领读、学生共读、家庭伴读”立体网络,开发“悦读”书单;三是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创设“阅读+戏剧”“阅读+版画”等跨学科项目,建立“1+N”书单推荐机制和“阅读学分银行”系统,激发师生阅读内驱力。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学校十分重视读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如在班级之间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让图书在学生之间传递共享;在校园广播站开设读书专栏,鼓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与书中精彩片段;设立“文小好书推荐官”,激励学生发现好书;组织“文心少年志愿者”到北方图书城体验图书管理与阅读推广等。
作为沈阳市全民阅读示范校,文化路小学以“三个融合”构建阅读共同体:加强校馆合作,推动区内公共图书馆资源与学校对接;深化家校社协同,建立“社区阅读导师”制度;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开发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2024年5月,学校举办沈阳市教育系统全民阅读活动暨沈河区“‘悦’读365”读书精品项目成果展示会,通过现场观摩、网络直播等形式向全市展示了文化路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成果,“名师引读”“星级社团活动”“家校微光书房”“家校经典吟诵”“书香家庭表彰”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学校读书“微项目”的显著成效。
在“以文化人,以心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打造分级阅读活动体系,对全学段学生进行精准培育。为低年级学生打造“童话校园”,语文课读童话、美术课画童话、音乐课唱童话,构建沉浸式童话阅读生态;引导中年级学生在爬山、砌沙等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以“玩”促写,完成从“小周记”到创意随笔的能力提升;高年级学生聚焦小小说创作,依托首届“稻花香杯”校园小小说节,从“每周一记”进阶到“小小说”,全年产出作品320篇,其中12篇在《盛京文苑》专刊上发表。
在集团党总支书记张岩的引领下,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通过阅读课程体系建设、阅读空间重构、阅读活动创新及社会资源整合,形成了“一路书香,一生阳光”的教育生态。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扩大读书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学生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更优质的阅读环境。
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大阅读+”活动驱动多学科素养发展
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深耕“大阅读+”特色发展之路,以多元创新的阅读活动为引擎,驱动学生多学科素养全面发展。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分管副校长肖彤彤表示,培养学生阅读输出能力,强化知识联结能力,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念,是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推动校园阅读的总体思路。学校以语文学科为抓手,构建多学科联动的“大阅读+”活动模式,通过“校园朗读者”“课本剧展演”“好书推荐官”等趣味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在学科内、学科间主动建立知识联结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积累的内驱动力。
一系列新颖有趣的阅读活动是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大特色,其中校园诗词大会备受学生喜爱。受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启发,学校于2019年举办首届校园诗词大会。活动初期先在小学部试点,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古诗词清单下发至各班,由班主任督导学生日常积累,书香校园建设团队则精心设计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将平日积累的诗词知识有效输出。阅读赛场上,小选手沉着应答,并且引导场下的同学沉浸在诗词的魅力之中,他们在这个专为学生搭建的展现诗词功底的舞台上,真切感受到阅读积累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这种积极反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动力,使诗词积累成为学生自觉践行的日常习惯。此后,每学期一届的校园诗词大会都成为学生翘首以盼的文化盛宴,有力促进了小学部学生诗词积累的扎实与丰富。
在“大语文”理念流行、课堂教学注重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团队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将校园诗词大会升级为校园阅读品鉴大会。据书香校园建设负责教师李明介绍,学校以语文教科书为依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了分层阅读计划,1~2年级聚焦中华成语经典故事积累,3~6年级品读《西游记》等经典名著,7~9年级系统阅读中考推荐书目,实现全学段覆盖。阅读品鉴大会的考核着眼点从简单积累拓展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阅读感悟的表达,题目设计兼具学科特色与生活气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竞争力的展示舞台,让阅读输出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与此同时,针对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们在保证各自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稳步提升学识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发现并感受同一个知识以不同学科视角呈现的魅力。这些特色阅读活动的开展,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推动了学科阅读的融合与普及。
在未来规划中,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明确了书香校园建设的方向:计划扩容阅读素材库、充实建设团队,并及时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图书,以解决乡村学生读物匮乏和家校指导不足的问题。学校将围绕阅读指导、环境创设和阅读成果输出三大维度重点发力,致力于让阅读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