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赵鹏辉.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破茧、革新与自立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6-27(09).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破茧、革新与自立

  ■赵鹏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出版行业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情形下,对于编辑而言还没有及时适应,呈现出视域狭隘、观念单一、知识片面的局面,编辑陷入了泥泞之地。本文立足于编辑现状的分析,对于其如何走出困局,提出了向内和向外的两个对策,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出版业的生态,而编辑却没有与时俱进,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发挥“自造血”功能,勇于破茧、革新与自立,全面切实提高自己的眼界与知识,做一位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编辑”,具体来说,可从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来着手。

  向内: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

  打铁必须自身硬,没有过硬的真功夫很难有所作为。作为编辑,一定要把自身素养放在首位。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编辑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而是要关心时事政治,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大事,确保政治方向不偏差。编辑要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涉及民族、宗教、文化之类的图书,务必慎之又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务必保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可能酿成大错,切不可麻痹大意。编辑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守护者,其坚守的价值取向,直接关乎思想文化的导向。编辑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激浊扬清,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其次,提高专业素养,筑牢基本功。编辑行业的门槛相对较高,特别是偏向于技术应用型和学术型的出版社,对编辑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编辑在专业素养上应朝着专且精的方向发展。大学校园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伍、滞后、狭窄等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因此,编辑要及时充电,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通过参加继续教育,聆听或参与学术研讨会,阅读前沿的理论书籍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筑牢基本功。只有如此,方能与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相互探讨,相互切磋,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版出来。如今,出版业内卷十分严重,跟风现象此起彼伏,选题同质化,装帧设计雷同化,其根源在于编辑。编辑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图书的优劣,专业素养高的编辑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眼睛,能准确瞄准学术前沿,挖掘有潜力的作者,以高度自觉的担当意识,精湛的编校技艺,打造与众不同的图书,乃至畅销书。

  再次,提升技能,充当多面手。正如业界专家所言:“诸多出版单位的编辑主体由以内容生产为主的脑力劳动者转变为身兼数职、产销合一、与智能机器人协同合作的复合型编辑。编辑在开展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与作者友好博弈、装帧设计、提升印制质量,以及市场推广等工作时,都尽可能地借助了数字方式与数据方式。这也就意味着编辑主体的劳动工具与劳动资料已经由人工化转向数字化,再转向智能化,劳动对象的内涵、外延及边界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劳动对象不再单一,而是多元性、延展性、跨界性的,其收益也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多元化、多层级辐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当下的编辑不再像传统编辑一样,只做内容的生产者,而是逐步转变思维模式,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传统编辑只负责审校和编排稿件,其劳动工具与劳动资料过于人工化,单兵作战,效率低下。而当下,编辑为了提高效率,适应出版的新业态,努力提升技能,自觉学习新媒体运营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ERP系统操作技术、短视频制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开发选题、编校稿件、撰写书评、推广营销,将编辑工作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智能经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上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网民人数的逐年上升,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数字化阅读深受欢迎与喜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的81.8%提升了0.1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报纸阅读率为23.1%,期刊阅读率为17.5%;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3%,较2022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

  根据数据,不难看出,电子书阅读量占比41.7%,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高达80.3%。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数字化阅读已深入人心,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在线阅读,便于携带、绿色环保等成为其显著优势。对于编辑来说,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移动阅读是大势所趋。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势,编辑要学习移动阅读技术,熟练掌握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MP3播放器等移动阅读设备的应用,以此更好地抓住与迎合电子书的蓬勃发展。

  向外: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松本昌次在《一个编辑的工作日志》中说:“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整的人格。其实,编辑只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似乎无须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别要求或批评,但是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因为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此种精神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松本昌次概括了编辑的特征,强调编辑参与创作的精神,编辑不只是图书的编校者,他与作者敞开心扉地交谈,读懂作者的精神与意图,通过自身的加工处理,以书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所思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辑具有“媒介性”,连通了作者与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协调能力则显得非常关键。作者、编辑、读者三位一体,而编辑扮演了中介的角色。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编辑获取作者资源的有力武器。各大出版社都在积极抢占优质的作者资源,优秀的作者自带光环和流量,为图书销售增加砝码。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与其说是业务的交流,不如说是心灵的碰撞。编辑不仅要读懂书稿的内容,更要从编辑出版、推广发行、市场营销以及读者立场来审视书稿,进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后,编辑以将心比心的方式与作者坦诚沟通,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成为好朋友。

  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出版业逐步向智能出版、智慧出版发展,读者深度参与出版过程,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程度满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体验丰富的产品和阅读场景,提升顾客感知质量和体验质量。新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以产品经营为主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分工模式,形成了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协同共创的新分工模式。”读者至关重要,图书离开了读者,其意义大打折扣。新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分工模式,使得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加深了读者的参与和体验度,实现了其“当家作主”的愿望。编辑理所应当提升与读者沟通协调的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开展调研,尽可能地开发读者钟情的图书,想读者之所想,做读者之想做。有人说:“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以前是先生产再消费: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未来一定是先消费再生产:消费者—设计者—生产者。因此,未来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传统的经销商将会被淘汰”。这段话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就出版而言,设计师是编辑,消费者是读者。编辑根据读者需要而出书,这就是所谓的按需出版,它能为读者精准推送内容,降低成本,提高销售率。在出版过程中,编辑与读者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选题开发到图书编辑,再到图书营销,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没有间断。编辑及时了解读者的审美爱好和消费习惯,洞悉其需求,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尤其是图书销售环节,编辑借助读者见面会、直播间、微信群,在线上和线下与读者互动,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编辑的关怀和温暖,增加其满足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荣宝斋出版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BIBF现场/出版集团
   第03版:2025BIBF现场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6版:出版报道
   第07版:出版报道
   第08版:综合
   第09版:综合
   第10版:出版报道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世界出版
   第14版:资讯
   第15版:2025BIBF现场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8版:成长教育 书香校园
   第19版:成长教育 教育资源
   第20版: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
   第21版:访谈
   第22版:业者论坛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精品精荐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超长的618超安静”,书业保价护利谋增长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破茧、革新与自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综合09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破茧、革新与自立 2025-06-27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