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胡 健. 做好科普出版 服务科普产业——助力国家科普能力提升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6-20(19).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科普出版 服务科普产业——助力国家科普能力提升

  ■胡 健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公布施行,进一步明确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调要完善科普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科普社会责任,大力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推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科普出版、服务科普产业提供了新动力与新思路。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涉及成人科普和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多达500多家,约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90%,其中既有专门的科技科普类出版社,更多的则是综合类出版社。多年来,大家较好地满足了读者对于科技与人在实际需求、心理情感、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的交互要求,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一是做有准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围绕如何对标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应对科技带来的挑战、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做有温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结合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在创新内容策划的同时,不断优化创作表达风格,寻找与读者情感、社会心理的共鸣点和契合点,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营造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氛围。三是做有深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把握科普从知识学习到价值引领、思想浸润的多层次功能,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提高读者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

  与此同时,国内科普出版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比如,整体市场规模还比较小而竞争十分激烈,同时还存在“几家欢喜多家愁”的局面;出版产品引进强、原创弱,原创产品品种多、亮点少的情况需进一步改善;创作力量比较薄弱、选题跟风比较严重的情况仍然存在,等等。我们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产业发展变革和企业发展实际,更好担负科普出版的核心职责,成为“时时放心不下”的话题。

  进一步提升国内科普出版的规模与质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2010年仅为3.27%,2020年达到10.56%,2023年达到14.14%,地区不平衡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城乡不平衡情况显著缓解。可以看到,科教事业和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而科普出版作为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还需要更好地统筹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比如,在数量上,如何出版更多品种、更多门类的科普读物,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在质量上,如何进一步深耕细作,推动我国科学素质建设逐渐从科学知识掌握向更深层次的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方法运用和科学精神弘扬延伸。

  进一步提升中文原创科普的市场占比。近年来,众多出版社参与到科普图书市场的竞争中,科普图书市场也确实保持不错的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长率达10%和20%),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科普图书畅销榜前100种图书中,外版引进图书与本版原创图书的比例大致在6∶4至7∶3之间,虽有变化但是不大,这说明在科普图书这样一个图书零售市场占比很小的细分领域中,中文原创科普作品占比更少。优中选优之后引进的外版科普图书在选题设计、产品定位、国际视野等方面的整体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诸如美国国家地理、英国DK等全球头部品牌,由于积累资源较多、专业经验更为丰富,不少产品成为国内一些科技科普类出版社的当家花旦。可以看到,我们在引进和借鉴的同时,更好统筹引进和原创的关系十分必要,否则容易因外方版权费用的竞价更加激烈而导致成本逐步增加,还容易对这些品牌和产品形成比较高的依赖性。

  进一步增强中文原创科普的创作能力。高质量内容是做好科普出版的核心要素。引进版科普读物大多是基于其本土视野和叙事框架下讲述的科学故事,还需要解决翻译文字是否水土不服,是否符合忠实原文(信)、通顺明白(达)、选词得体(雅)的标准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的中文原创科普读物,实际上更加贴合国内市场,更加贴合我国国情,发展前景看好。《科普法》明确规定:“开展科普,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为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创作出版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到,关键是在创作上要紧密结合“四个面向”,在形式上要深入研究科普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在内容上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还要进一步聚焦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与成果,聚焦科技创新、科技强国与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聚焦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讲述我们自己的科学故事和科学家的故事。

  进一步提升科普出版的数字化水平。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当下,要深化科学普及、做优科普出版,就必须面对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必须拥抱大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变革。不少国际科技出版机构近年来将数据库、数字解决方案等融合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收入2022年已占总收入的83%,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已完成以数字出版为主、按需印刷为辅的转型。国内科技科普出版以传统图书业务为主,数字化手段还不够丰富,数字业务收入还显著偏低。可以看到,在数字资源创作、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产品销售等环节统筹谋划,在数字视频化、数字课程化等方面积极探索,为科普产业提供更加丰富和系统的内容资源,提供更加生动便捷的学习、体验与互动形式,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

  进一步坚定科普出版乘势而上的决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服务相关产业。国家把科普产业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科普的资源和要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之中。我们应进一步拓展科普出版以及科普文创、研学、展览等方面的新机遇,不断打造“科普+”“出版+”的新业态。二是服务相关产业链。在大力增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背景下,科技科普出版企业要借国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普企业、提升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东风,将之视为机遇、更视为责任,积极参与打造创作、研发、设计、制造、展陈等全链条的科普产业体系,积极投入到产业链条建设中去。三是服务相关产业实体。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普出版应更多地关注、对接、服务好相关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面对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通过科普的方式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定制出版服务,让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企业的创新成效。四是服务特定群体。我们一边在传统意义上的青少年科普和成人科普市场深入挖潜,一边还要更多关注潜在的新增群体。《科普法》提到,要推进科普人才专业化、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规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开展科普,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等,这些特定群体必将成为未来科普出版事业的大后方、生力军。

  2025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指出,“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坚定发展方向,加大实践力度,为繁荣科普出版产业、增强国家科普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BIBF现场
   第03版:2025BIBF现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2025BIBF现场
   第06版:2025BIBF现场
   第07版:2025BIBF现场
   第08版:业者论坛
   第09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0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本期关注
   第11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创新营销人
   第12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营销金案
   第13版:出版报道
   第14版:出版报道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出版报道
   第17版:综合
   第18版:2025BIBF现场
   第19版:业者论坛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一部精品胜过千百部平庸之作
做好科普出版 服务科普产业——助力国家科普能力提升
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融入教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业者论坛19做好科普出版 服务科普产业——助力国家科普能力提升 2025-06-20 2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