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日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中华白海豚》。该书的文字作者郑锐强还是“担当者行动”的公益讲师。在他的课件里,最后一页永远是同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种粉红海豚。”采访中,郑锐强讲到了乡村教育和白海豚。
与童年的自己重见
2019年,郑锐强在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工作。“我大部分时间是给海豚拍照。”背鳍就像人脸,郑锐强根据背鳍识别白海豚。海豚的背鳍有差异,缺刻、颜色、斑点都不同。因为工作原因,郑锐强和海洋出版社编辑杨海萍有一些交集。
杨海萍还是“担当者行动”橡果科学事业部的公益讲师,为乡村儿童做海洋科普教育。当时,橡果科学中做海洋教育这一块的讲师只有杨海萍,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邀请郑锐强。他同意了。
很快,郑锐强参加了“担当者行动”第二届全国乡村儿童科学点火人研习营。2019年8月,168位乡村教师在厦门云顶学校集合。主办方给郑锐强的title(头衔)是“科学家”,他讲到了家乡,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多样性。直到演讲结束,他也没想过会扎进这个公益组织。彼时,他的生活被科研占据,这一摊活只有他一个人。“当时,我确实也没有太多时间”,郑锐强说。
意外出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郑锐强按部就班的科研生活被拦腰截断。没法出海,没法出差,没法做野外调查,他的日子突然停滞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时任橡果科学事业部负责人欧阳凤发来了消息,希望他为乡村儿童录制几期线上课程。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郑锐强逐渐与“橡果科学”交织在一起。
合作了3年多,对于这项公益活动,郑锐强没想过退却。“原因很简单,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要回到那个地方,去教‘以前的自己’,那种感觉是不同的。”郑锐强在农村长大,对乡土有感情,求学经历让他对科普教育抱有使命感,“这两个原因促使我走到那里”。
郑锐强是潮汕人,虽然生活在沿海城市,但对大海缺乏想象。上学时,郑锐强想的是省下零花钱买课外书。父母整日在田里劳作,又或者外出打工。郑锐强每天都在野外玩,在他心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什么都能在那里看到”。当郑锐强第一次走进湖南醴陵的乡村小学上课,他想的全是怎样让“以前的自己”学到更多东西,有更好的机会探索世界。
“孩子们没见过大海,他们对海洋教育会有隔阂吗?”记者抛出了问题。郑锐强答:“当交流一旦发生,我们认为的社会问题其实都不存在。”每次上完课,学生会提很多问题。比如,刚出生的小海豚有多重多大?郑锐强说:“和一条土狗那么大,具体数值在7公斤左右,长度在70厘米。”还有学生问,海豚会睡觉吗,海豚的心跳有多快,小海豚刚出生吃什么?
“和这些小孩一样,读了那么多年书,我都没有见过大海。”郑锐强讲到自己第一次出海,那时他在中山大学读博士。见到海豚的一瞬间,他的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会有这么好玩的动物?那一刻,他就像回到童年时代,喜欢逗猫、逗狗,对动物天然地亲近。郑锐强把这视为一种天性。他提到妻子,她每次看到猫都觉得可爱,即便她并不养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郑锐强和孩子分享的,就是他的生活经验。
最后13头白海豚
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浓缩成在一天里,人类在午夜的最后2秒出现。“劳氏兽”要比人类更早登上世界舞台。在5000万年之前,哺乳动物劳氏兽出现,它长着长鼻子、长尾巴,四肢修长,每只脚还有4~5个脚趾。
一开始,劳氏兽只在陆地生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变化,慢慢也能在水里生活。再后来,它的四肢消失了,变成了一对胸鳍和尾鳍,完全适应了海洋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它又进化出了须鲸和齿鲸。穿过漫长的演化隧道,白海豚出现了。
同为哺乳动物,白海豚和人有相似之处。白海豚的孕期是11个月,母豚每4年生育一次,大多数时候,每次只能生一个宝宝。小海豚要学的第一件事是呼吸,它有着皱纹一样的胎褶,嘴巴上还有短短的、稀少的胎毛。刚出生的白海豚呈深灰色或黑色,从远看就像一个漂浮的黑色垃圾袋。长大后,白海豚会变色,老年白海豚通体呈淡粉色,从远看是白色。粉色是血液透过白色皮肤呈现出的颜色,张开双手,你能在指尖看到相同的原理。
白海豚生活在近岸海域,它是一种定居性物种,一旦在一片海域出生,就会一直生活下去,直到死去,就像常住居民一样。白海豚还是社会性动物。有时,白海豚会几十头甚至上百头聚在一起捕食,就像逢年过节聚餐。成年白海豚有自己的朋友,会和好朋友一起捕食,一起玩耍,有时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白海豚也有伟大的母爱。有的母豚会托着死去的小海豚,在海上几天几夜地游动,不离不弃。
现在,这种古老的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珠江有着中国最大的白海豚种群,有2000多头,约占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在粤东海域,仅存13头白海豚。郑锐强的工作地点在粤东。“不能光看总体数量,就忽略了很小的群体。”郑锐强经常说:“我是潮汕人,这就是故乡最后的白海豚。如果都不去做,下一代人就看不到了。”他曾救助过一条搁浅的白海豚,没多久海豚去世了。白海豚的骨骼不足以支撑身体,时间一长,搁浅意味着死亡。
物种会凝结成文化,把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一起。郑锐强讲起了家乡,潮汕的农村有祠堂,祠堂里种着树,人们经常在祠堂开会,组织祭祀活动,也在这里打发时间。当孩子在这里玩耍,总有老人讲故事,也许会讲起一只长着奇怪羽毛的鸡,或是一条大鱼,还有可能讲到水怪。一旦物种消失了,物种身上附着的文化也消失了,其中包括相关的乡土文化、社区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纽带,往往联系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