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精品推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百义:那些日子里,我足足是一条泥鳅
《岁月绵长》周百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78.00元

  关键词 少年心气 出版业 经典化

  ○黄文娟

  《岁月绵长》是周百义近年的创作结集,大概也是他回顾六十多年人生际遇的感慨与心得。这位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少年,在刚刚完成小学学业时恰逢风云动荡。他下乡当过农民,做过小油匠、挑夫、挖过药、插过秧;做过代课老师,一边教书一边自学参加高考,师范毕业后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在而立之年,他凭借自己的一支笔考入武汉大学,最终进入自己钟爱的文化行业。这种人生轨迹,一切只是因为他那不甘而紧绷的“求上进”的弦儿,不愿意一辈子困守大山的躁动。他在书里写道:“在那个年月里,尽管我只有十几岁,但生产队的一应活儿,我全都参加。有一次,十分疲劳的我坐在田埂上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队里的会计恰恰听见了,他问我:变泥鳅还怕泥巴糊了眼睛?那些日子里,我足足是一条泥鳅。”

  “足足是一条泥鳅”,是蛰伏谷底之人的自嘲与不甘,少年心气与力量也都在这里了。山地生活苦多甜少,把苦都化作戏谑和动力,是作者彼时习得的智慧,也是此后人生的基底。虽然乡下劳作辛苦,但是少年时洒在大别山区的汗水,印刻于河边山顶的思索,却有着月明风清的朝气。周百义描写山村风物的文字,清新怡人。随手拈出一段文字,可见他细腻的文笔,摇曳生姿的描写。初看有鲁迅写童年的意趣,细读之下,柳宗元的风范和神韵亦包孕其中。文学是光,使一切困窘出尘。

  除了这些珠玉般的小文,该书最长的一篇怀想——满含对托尔斯泰虔敬之心的《一个匍匐在大地上的人——在托尔斯泰墓前的随想》——更是让这个散文家充分施展了拳脚。一段对托尔斯泰生活场景的想象,能看出周百义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他写作《战争与和平》时,新婚不久的妻子索菲娅就睡在这张熊皮上,紧紧地挨着他的脚。当他在书桌上奋笔疾书,拿破仑冒着严寒进攻他心爱的祖国,库图佐夫元帅率领着军队展开殊死的抵抗,而他的脚下,却是18岁的小妻子舒缓如音乐般的鼾声。这时,托尔斯泰的笔下仿佛灌注了灵感的魔力。”除了虚构的动人场景,还有周百义对先贤的思索:“如果说托尔斯泰有什么教义,那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

  散文集中,周百义回忆了自己与莫言、雷达、贾平凹、汪曾祺、冯骥才、周大新等文学大家的合作,尽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深具影响力的那些书,如《雍正皇帝》《张居正》《狼图腾》以及刘震云作品系列、阎连科作品系列、“九头鸟”长篇小说系列等如何从毫末成长为高木。除了文学大家,周百义对文学史上遗珠的打捞,也不遗余力。比如《朱英诞文集》,对于这位“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作品的出版,周百义并不是猎奇或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明确的目和历史使命感。他说:“朱英诞的诗歌能否与孟浩然的田园诗一样成为经典传之后世,文本很重要,但是,出版者、读者、研究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重要。中外作家的许多作品经过各方努力成为经典传之后世,已经证明了这个‘经典化’理论的正确。”

  出版是经典化的重要环节。这个意识,在如今这个内容创作越来越多元化、平台化、娱乐化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应该一遍又一遍被铭记、一次又一次去实践的卓见,也是作为出版人足以引为自豪的根本所在。周百义已退休好几年了,但是在湖北乃至我国的文化行业,他始终“在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新视野
   第03版:分销新视野
   第04版:分销新视野
   第05版:出版报道
   第06版:出版报道/爆款案例
   第07版:业者论坛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10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11版:精品推荐
   第12版:精品推荐
阿里巴巴的“三板斧”到底是哪“三板”?
镜铁山中淬炼铁血军魂
109位医者的“生命摆渡”故事
《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比较研究
周百义:那些日子里,我足足是一条泥鳅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推荐12周百义:那些日子里,我足足是一条泥鳅 2021-08-17 2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