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精品推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铁山中淬炼铁血军魂
《十一中队》樊希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65.00元

  关键词 镜铁山 基建工程 军人

  ○关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基建工程兵连队在大部队撤离后,独自在镜铁山中奋战八年,以忠诚履行使命,以铁血淬炼军魂,圆满完成艰巨的施工任务,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长篇小说《十一中队》忠实记录这支曾经真实存在的连队,将艰苦岁月注入厚重的历史记忆。

  “牺牲”往往是一个瞬间动作。小说开篇是一场惨烈的恶性事故。第二支队第十一大队十一中队的11名官兵,在一次运输罐笼坠落事故中全部牺牲。这似乎预示着“十一”是一个“不祥”数字,一种“魔咒”说随之传播。十一中队承担着矿山基本建设工程中竖井、天井、斜井和平巷的开凿任务,这项任务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最艰苦和最危险的。当“牺牲”不再是一个名词或者动词,而变成突然绷断的钢丝绳和血肉模糊的战友,十一中队的官兵开始变得沉默而恐慌。在部队党组织及时做工作进行引导后,大家的情绪虽然慢慢稳定,恐惧感逐渐减弱,但死亡的阴影并没有完全被驱散。

  “牺牲”又是一种常态。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罐笼事件”中牺牲的官兵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自己崇尚的事业,永远长眠在深山中。但对施工部队的大多数官兵而言,牺牲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极度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他们努力适应自然环境,长期轮班作业,每班6小时,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牺牲了休息时间和自身健康。有的为了施工而自觉推迟婚期,有的主动放弃休假,还有的将父母亲人病危、病故的电报悄悄揣起,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小说中的这些情节并非简单的模板化叙事,它们恰恰反映了在那个崇拜与向往英雄的年代,“牺牲”不是为数不多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常态。

  “牺牲”还是共同的时代记忆。在这部作品中,十一中队是第十一大队的一个缩影,也是基建工程兵乃至人民军队的一个代表。但作品所呈现出的牺牲,没有局限于人民军队。女地质队员苗淑娟在探矿中为获取山顶岩石标本不幸坠入山崖,为新中国的地勘事业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苗淑娟身上所代表的,是地质工作者为发现镜铁山矿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牺牲。在她的牺牲背后,有成为美好回忆的爱情,有牵绊温暖的亲情,同时又触发了另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中英雄的牺牲,被赋予甘愿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精神标签,他们对一代人所产生的社会激励作用,也成为建构时代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基建工程兵承担着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啃的都是“硬骨头”,“艰苦”是他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关键词。小说中,官兵们以对劳动和生活的热情,以及对部队的热爱,改变了荒冷的戈壁和冰冷的机器。于是在冷与热的对照中,艰苦枯燥的生活被赋予了诗意。

  以澎湃激情笑对环境之艰。酒钢建在茫茫戈壁滩。“10里能望见撒尿的,20里望不见放羊的,30里看不见乘凉的,40里碰不见说话的”,小说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酒钢职工之口道出环境之艰。部队的营房是自己修建的“干打垒”。在营房建好之前,大家住在帐篷里。有时,在人困马乏睡意正酣的深更半夜,帐篷突然被怒吼的大风掀翻,大家被冻得瑟缩发抖,不得不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爬起来重新加固帐篷。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作品中着墨更多的是官兵们的苦中作乐。没有礼堂,大型集体活动都在露天操场举行。严冬夜晚看电影,一到放映机换影片的时候,身着皮帽子、皮大衣、皮大头鞋的干部战士,一起双脚跺地驱逐寒意,“操场上的踏脚声惊天动地,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别交响曲”。此时,“交响曲”是青春力量的肆意释放,也是时代激情的澎湃涌动。当热烈的情感铺陈于荒冷的戈壁,“热”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以坚韧毅力克服守业之苦。小说以白描式的语言记叙部队施工之苦。施工现场在海拔高度3060米以上的山地,崎岖的山道车辆上不去,干部战士就通过人背肩扛把设备运送上去。矿山施工的设备都是笨重设备,一台装岩机的一个电机就有五六百公斤重。装岩机、电瓶车、矿车、水泵、搅拌机、卷扬机、抓岩机、爬岩机这些大家伙,设备零部件被拆卸开来,一件一件地抬上山,再组装归位。官兵们愣是在10天内把所有施工设备和材料运送到了施工现场。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存在多重危险性,有塌方、冒顶、片帮、残炮、盲炮、断钎、透水、漏水、泥石流、矿车掉道、出轨等多种不安全因素。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战士们一个月才拿几元津贴费,干部工资虽然高一点,大部分也都花在探家路费上了。因为十一中队是单体作战,大部队撤走后,原先的后勤供应渠道断了,干部战士的伙食一度严重受到影响。司务长刘柱锁使出浑身解数,到兰州军区后勤部“化缘”来一大卡车各式肉罐头,解了燃眉之急。罐头拉到驻地,干部战士欢呼跳跃起来,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个罐头宴。施工机器是笨重的、危险的、冰冷的,但官兵们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对部队始终不变的热爱,克服了各种困难。这种热爱足以令冰冷的机器高速运转,让“热”温暖了镜铁山的主色调。

  小说塑造了信念坚定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官兵群像,他们战斗在祖国各地山水间,风餐露宿,艰苦备尝,具有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群体意识,以热血和生命镌刻着对祖国和军队的忠诚。与樊希安之前出版的“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一样,这部作品是对基建工程兵部队精神的传承,对“铁血军魂”是如何淬炼而成的进行了深刻诠释。可以说,这一系列反映基建工程兵部队题材的作品,为基建工程兵这支历史虽短暂成就却辉煌的部队树立了精神纪念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新视野
   第03版:分销新视野
   第04版:分销新视野
   第05版:出版报道
   第06版:出版报道/爆款案例
   第07版:业者论坛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10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11版:精品推荐
   第12版:精品推荐
阿里巴巴的“三板斧”到底是哪“三板”?
镜铁山中淬炼铁血军魂
109位医者的“生命摆渡”故事
《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比较研究
周百义:那些日子里,我足足是一条泥鳅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推荐12镜铁山中淬炼铁血军魂 2021-08-17 2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