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共产主义 序言 命运共同体
○牛海婷 董晶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一书为普通大众深刻了解《共产党宣言》所传递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崭新视角。
任何成熟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其诞生也是如此。《共产党宣言》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共产主义原理》,再到《共产党宣言》的最终定稿。通过对三个稿本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共产党宣言》形成过程的理解,进而加深对其中思想变化的认识。
该书在比较三个稿本区别时,分别从稿本的题目、内容、写作手法切入,生动、形象展示了经典著作的发展历程。比如,在剖析三个稿本题目时,书中进行了关键词分析:三个稿本的题目都是由偏正短语构成,即一个中心语作为核心,一个修饰语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的“信条”二字带有宗教意味,而“草案”则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临时性、不完备的方案。《共产党原理》中的“原理”一词已经体现了文件不再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而是作为一种普遍规律而存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的“宣言”极具对外宣传效果,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是共产党人可以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的时候了。在对三个稿本内容的比较时,作者明确地指出,《宣言》相较于前两个稿本,其内容更详尽、全面,观点更客观、科学。同时还不忘指出一点,在阅读《宣言》的部分内容时,如果有疑惑和困难,可以借助前两个稿本的相关内容进行辅助阅读,加深对《宣言》的理解。
在对三个稿本写作手法上的比较时,作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同所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大部分篇章采用问答体,这是源于欧洲历史上基督教会对普通信众进行教义灌输的通常表达方式。这种写作手法虽然便于解答人们的疑问,但宗教色彩浓厚,且不便于进行系统的历史性叙述,无法从源头深入分析历史问题。而成熟的《共产党宣言》则是采用了政治宣告体和政论性散文诗的独特写法,通过郑重宣告与雄浑有力的诗性文风,带给读者巨大震撼。
该书的第二大亮点在于,它突破了学术界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在《宣言》正文研究的惯常做法,而把《宣言》的七篇序言也纳入了研究范畴。《宣言》在传播过程中,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不同语种,1872年德文版《宣言》、1882年俄文版《宣言》、1888年英文版《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宣言》等7个版本的序言,时间跨度大,展现了《宣言》发表半个世纪之后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鲜活经验。“实际上,每一版序言的出版都标志着该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向前发展,标志着《宣言》在时代潮流中展示出的真理魅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不断推进。”七篇序言不仅对《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传播情况等进行了阐述,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七篇序言的认真学习,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一书最后一章详细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根基、伦理关怀,而这些都来源于《宣言》的思想内涵。“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让我们跟随《〈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的脚步,一起重温《共产党宣言》,品味经典著作蕴含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