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白居易诗品汇》撰写者陈才智教授说:“留存至今的历代白居易诗选共111种。”其中不乏霍松林、朱金城等名家所选的善本。内卷如此厉害,为何还要做第112种?作为《白居易诗品汇》的责编,我或许可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擅选“冷门” 白诗是诗史上的大IP,小到荆州市民葛文清浑身刻满白诗,大到无数文人师法白居易……但数量又太多了,白居易自云“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今存也有2800余首。如何去粗取精,遴选精华,是历代选家面对的大问题。
就以白居易少年诗为例,除“离离原上草”等必选名篇,选家们对其他诗的态度大相径庭。朱金城先生就格外看重“与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处”(《白居易集笺校》前言)的诗作,如《将之饶州江浦夜泊》;而对少年白居易消极颓废的作品,一些选本有意忽略,如《病中作》: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18岁的少年,张口“劳生事”,闭口“年少多病”,不仅没什么思想性,甚至有些负能量,少见于选本也在情理之中。但对“好事”者来说,此诗别有风味,18岁的白居易怎么如此老气横秋?白居易一生有400余首涉病诗,其根源是否在少年呢?白居易是长寿诗人,为何自称年少多病,是真是假?……无论诗歌技巧,还是思想性,《病中作》不算一流。但它抛出一个又一个谜团,吸引着读者。陈才智教授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针对性选取“冷门”白诗,与名篇相映成趣,将谜团逐个抛出。
敢晒“差评” 白居易是“广大教化主”,是“世界级文化名人”,是“一代之诗伯,万叶之文匠”……谁会给他打差评?但国人讲“诗无达诂”,西方文论家也说“作者已死”。白居易诗问世以来,就不乏批评的意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概是流传最广的白居易诗了,但历代“差评”也不少。
或许出于为贤者讳、批评未必客观等原因,这类“差评”往往被忽略甚至湮没,少为人知,但这些评价的确客观存在,反映着部分古人的观点,是了解白居易诗的重要材料。若被忽略,对读者来说,是个缺憾。
因此,《白居易诗品汇》辑录古今“好评”“差评”(上至中唐、下迄民国时期)数千则,相互比勘;尤其对“差评”详加批讲,以免读者“误入歧途”,小视了白居易。
“真正的经典佳作不怕苛批,但要当得起细读。”想知道古人如何点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吗?不妨读读该书,或许有新的收获。
商榷前贤 陈才智教授酌取前人观点,也有意考证、甄别其错误或疏漏,甚至指出白居易本人的记忆误差,是《白居易诗品汇》一大特色。
以白居易自注为例,出自当事人之手,史料价值极高,很少有人怀疑,但陈才智教授就指出:“因为是出自(白居易)回忆,未必尽可全信。”在《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的评析中,陈教授援引谢思炜教授观点,认为白居易自注“时年十五”或许是“记忆有误”,并根据白居易《吴郡诗石记》《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和傅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指出,此诗当作于贞元四年或五年,此时的白居易应是17或18岁。
再比如《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的“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句,“风情”有“男女相爱之情”“风人之情”“风雅情致”等多种解释。为解读者困惑,陈才智教授列举、分析白居易近3000首诗中的16个“风情”,指出此处“风情”只有解为“风人之情”,才能与“正声”相对,担得起梁启超“自负不浅”的评价。
这类文字多在该书“评析”栏目中,以“按”体现,是陈才智教授多年的考证成果,点点滴滴,凝聚成文,颇有特色,值得关注。
“沙中金屑苦难披”,白居易诗是学问,而如何选、校、注、评白居易诗,也是一门学问。希望这册《白居易诗品汇》能助读者领略白诗“知足保和的人生观念、闲静适世的志趣选择、和光同尘的哲学思想”(陈才智教授语),成为白居易的异代知音!